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今晚八点,跟随《2023中国诗词大会》,走进北师大!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何为“先生”?

“先生”必善于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先生”能答疑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先生”肯无私奉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今晚八点,让我们跟随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

走近诗词中的“大先生”

“相爱相杀”真损友

苏黄惊喜再相逢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苏轼与黄庭坚是北宋文坛巨星,两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被后世传为佳话。

苏轼与黄庭坚“鄱阳湖相会”的故事出现在本期“情景共答题”中,大风三日,相会三日,宦海沉浮之际,旧友相逢,把酒言欢,言谈之中又少不了文人的诙谐,两人都拿对方写的字开涮,苏轼嘲笑黄庭坚的字“长蛇挂树”,而黄庭坚笑话苏轼的字“又胖又扁”。两人可谓“最佳损友”代表,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书法作品《松风阁诗帖》《渡海帖》名传千古。

“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风尘”,苏门诸贤之间既是求学问道的名师与高弟,也是意气相投、诗文相赏的良师与益友。

苏轼除了文学家、书法家这个身份之外,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美食家。他是当之无愧的“北宋第一美食博主”,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开发出当地的“特色菜”。在本期节目中,现场百人团选手围绕苏轼的美食地图接龙诗句,“我在长江吃竹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我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爱吃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爱吃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还有什么是“坡仙”不爱吃的?本着满腹的奇趣,东坡先生把人生的顺境过成了诗情画意,把平淡的食材变成了珍馐美味。

节目开篇“大浪淘沙”中还出现过一位“先生”,与苏轼一样,也是文学史上的天才巨匠,他正是“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中的“彭泽先生”陶渊明。他衣袂飘飘,神采奕奕;宁愿背负世人的万般不解,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戴月荷锄,于乡间小路怡然自得;种豆南山,用双手种下诗意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同他的诗歌都凝固成南山下一幅优美的画面,他与苏轼虽然仕途受挫,物质上穷困潦倒,但都在文学上“种”出了本人的一番天地,铸就了文学上的耀眼光环。

“康氏画图”有新招

短袖作画赠少年

诗情画意是自在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闪耀的美丽火花,只需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本集“诗中有画”环节,康老师挥毫在白色短袖上作画,易水岸边,揖别座客,结合关键字“萧”引出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勇士一去兮不复还”;阳关道上,策马西行,结合“尽”字引出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北遥望,重峦叠嶂,结合“山”字引出诗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节目已从诗句的记诵逐步拓展到考查诗词背后的人物、方向、位置等细节,进一步促进诗词的活学活用与传播推广。现场更是出现温情一幕,康老师亲身将作画的短袖给选手高鹤鸣穿上,把诗意穿在身上的同时,也将康老师作为师长的期望寄予了小鹤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诗中画境”到“画中诗境”再到“诗画中的心境”,诗画创作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也道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美学追求。

“千人千问”取新名

非遗技艺焕新颜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茶中有诗意,诗中有茶味,诗是生活的味道,是精神赖以生长的养分,是灵魂的栖息地。本期“千人千问”环节,安吉白茶手工制茶非遗传承人带来的“诗词使用题”是为安吉白茶杀青的工序起名。“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用诗词相约,与诗意相伴,一起品尝诗茶中分发的春天气味

本期外景共答题环节,康震老师带领大家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北师大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引见了北师大的悠久历史与办学主旨

可以说,北师大120周年的校史,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示了以北师大为代表的一所所高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主旨。该环节的最初

“先生”是人格、品德、学问的典范,树蕙滋兰,菁莪乐育,既为经师,又为人师。尊师尚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华文化的智慧表达。《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将带我们走进“先生”们的世界,同瞻先生之风,共话山高水长。

点击查看 《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五期:一起与“先生”畅聊古今

-bnuweixin-

来源:中国诗词大会

排版: 刘奕凡

责任编辑: 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