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苏轼和惠崇关于“春江晚景”的对话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 苏轼

惠崇是为宋初“九诗僧”之一,擅长诗歌和绘画。王安石很推崇惠崇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苏轼懂画、会画,抓住《春江晚景》画题画意,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并且成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传诵至今。

好的题画诗,既要紧扣绘画主题,又不拘泥于画面,既要再现画境,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堪为范例。诗中有六种景物:新竹、桃花、春江、鸭群、蒌蒿、河豚。诗人将六种景物巧妙融合,给人以极美的画面感。

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着身姿。红绿掩映,桃竹相衬,春意呼之欲出。“三两枝”,说明是早春,桃花尚未全部开放。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从江岸移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鸭子在水中嬉戏玩耍。“鸭先知”表明早春时节,江水还略带寒意,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感知到春天来临。这句诗化用了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学古而不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尤其令人叫绝,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富无情趣、美好传神。鸭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需江水不结冰,总要跳下凫水嬉戏,所以首先晓得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鸭子。这句诗不只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入微,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见微知著。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依然紧扣“早春”,满地蒌蒿,短短芦芽,黄绿相间,亮丽诱人,一派春意盎然景象。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自然现象,进一步突出早春时节,这是画笔难以描绘的,诗人则完满呈现,给整个画面注入春天气味和生命活力。

程十发 春江水暖

黄胄 春江水暖

吴冠中 水暖

陈琳 溪凫图

齐白石 春江水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