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然后一起分享,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王菲这首略带伤感的歌,让我们记住了“红豆”。红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植物,在艳丽的外表下,更藏着中国人对感情的认知。
红豆,又叫相思子,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之所以叫相思子,和一个故事有关。相传在汉代时期,南方的闽越国有一名男子被强行抓去当兵,远赴边疆打仗。他的妻子十分思念他,每日都站在门口望他离去的方向。后来,和他一起同去的人都回来了,就是不见他的身影。妻子不知他的死活,不知他的境况,思念之情更甚。于是每天都到村子口的树下,从早上望到晚上,一边望还一边哭。哭到最初,泣血而死。在她哭泣的地方,那棵树忽然结出了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都认为这是贞妻挚妇的血泪凝结而成,便把它叫做“红豆”,又叫“相思子”。
唐朝诗人王维,写过一首《相思》,里面有“红豆生南国”的句子,从此红豆的名声更大了,全诗如下: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名叫《相思》,写的就是相思之情,然而他思念并非男女爱情,而是男人之间的友谊,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是李景伯之子,唐玄宗时期有名的音乐家。
全诗抒发相思之情,紧紧围绕“红豆”一物来写。
首句“红豆生南国”,以红豆起兴,在点名红豆生长环境的同时,也表达朋友所在的地方。有人说这里的南国,指的是现在的江苏顾山。有这种看法的人,应该是遭到萧统手植红豆树,至今仍然茂盛的影响。
相传南朝梁国太子萧统,十分喜爱文学,为了编撰《文选》,曾到江苏顾山“闭关”。这期间遇到了尼姑慧娘,两人十分相爱。后来萧统回京,请求父亲同意两人的婚事,却遭到反对。慧娘苦苦等待萧统,而终不见人影,郁郁寡欢,最终病亡。后在萧统极力请求下,他的父亲最终答应了,但当他来到顾山时,却只见到慧娘的坟墓,伤心的他种下了两人分别是慧娘送给他的两颗红豆子。不久,萧统也随慧娘去了。
次句“春来发几枝”,以问承接首句的起兴。朋友在南国,应该晓得红豆到了春天该是如何的茂盛。这一问,表面上是问朋友有没有留意春天红豆能否茂盛,其实是问朋友春来来了,见到那茂盛的红豆树,能否会想起本人。王维似乎很喜欢这样问,他在其《杂诗》也有类似的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问得自然,问得亲切。
既然到了春天红豆如此茂盛,于是诗人就劝朋友多采摘一些。以物寄情,是古诗里常用的手法。南朝陆凯给朋友寄去一枝梅花,并附诗一首:“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表面是寄梅花,实则是寄相思。此诗也一样,话语之上是要朋友多采摘红豆,其实是让朋友不要忘记本人,要珍惜彼此的感情。
宋朝有人把“多采撷”改成“休采撷”,虽无不可,终究不好。“休”是害怕相思而不去做任何能引起相思的事,“多”是即便相思也不害怕相思,反要牢牢记在心里。
结尾“此物最相思”,给出了“多采撷”的理由。“相思”一词点题的同时,又暗合“红豆”。
这首诗虽然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男人间的友谊,有时比男女间的爱情,更来得情意绵长。
上一篇:每日经典诗词赏析|《相思》: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