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善用利导思维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丨刘旭刚

有一次,一位音乐大师在上场指挥前给本人戴了一个花环。当他上台起劲指挥乐队时,花瓣纷纷落到脚下。此时,一位女士说:“等他指挥完,他会站在一堆美丽的花瓣中。”另一个男士则不无忧伤地说:“到演出结束时,他的颈上只会挂着一道绳索。”同一件事,由于视角不同,思维方式各异,便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人的思维大体上分为两种方式,即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把一切思考导向对本人有利的方面,也就是遇事往好的方面去考虑,凡事多从正面理解,在不利的事情中看到有利因素,改变认知角度,调整比较对象,破除思维定势,培养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恶劣的情绪,也就是“常想好的一二,少思烦的八九”,从而构成本人的心理优势,及时平复心灵创伤,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相反,弊导思维就是对生活不抱希望,凡事总是朝坏处或不利的方面去想,从消极的方面去看,悲观的去面对。

由此可见,“利导”和“弊导”这两种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好了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健康和幸福,用不好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甚至灾害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说如果尽管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为了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就像呵护“小树苗”一样,精心施肥、浇水、剪枝……当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放学后写作业、恪守学校规矩、与同学相处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老师会循循善诱、耐心开导,有时会提出严肃批评,必要时还会请家长当面谈,要求其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对老师这样的做法,多数家长是以利导思维来看待,认为是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有利于孩子搞好学习,有助于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怀着感激之情,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孩子严格教育和管理。而有个别家长是以弊导思维来对待,认为老师对本人的孩子要求太严,管的太多,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故意找茬、有意刁难,是和本人的孩子过不去,瞧不起家长等。于是,便产生了抵触和逆反心理,不能自动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孩子的管教工作。

不言而喻,用利导思维方式的家长会与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而持弊导思维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学校老师的严格管教,采取一种“护犊子”的做法,很难培养出有出息的好孩子。

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艺精靠磨炼。多数单位的领导由于职责所在,往往会对部属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婉言不讳,开诚布公,不藏着掖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敢于开展批评,善意指出不足和问题,并协助其分析缘由,查找症结,提出改进的措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面对领导的逆耳之言和中肯的批评意见,有的人用利导思维来对待,认为这是对本人少走弯路、不犯错误的爱护,有利于本人今后的成长进步,以感恩之心,认真倾听,虚心接受,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缺点毛病越来越少,表现的也就越来越优秀。

而有的人则是用弊导思维来对待,认为是和本人过不去,没事找事,故意整人,心理逆反,抵触情绪大,对领导的批评不管正确与否,一律心存芥蒂,拒绝接受,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心情郁闷,事业不顺,陷入到“自以为是”的泥沼不能自拔。殊不知,“责之切”往往是因为“爱之深”。领导对部属信任有加,才会婉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千万不能用弊导思维来抗衡。

人们对家的赞誉,往往溢于言表。家是温暖的港湾,在你疲惫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歇一歇;家是快乐的源泉,在你烦闷的时候,可以静下来散散心;家是拂面的春风,在你无助的时候,可以带来无限的希望。这要取决于家庭和睦,如果一个家庭不讲孝悌,不念手足之情,不重伦理道德,整天你争我夺、吵吵闹闹,不会有亲情,不会有欢乐,更无幸福可言。清官难断家务事,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如何做到家庭和睦,涉及方方面面,靠三言两语难以说清。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更应多用利导思维相待,少用弊导思维相处。遇事多往好处看,不往坏处想。

比如,一些父母年岁大了,爱操心、爱唠叨、爱管“闲事”,脾气暴躁,不听人劝,有时还会发无名火。作为儿女的,如果想到父母虽已暮年,虽然体力和精力大不如从前,仍然关怀挂念着本人、仍然为本人操心劳累,就会感到父爱如山,母爱伟大,应该好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女有了这样的利导思维,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不会对父母烦,不会对父母怨,不会对父母急,而是很有耐心、无微不至地侍奉好本人的父母。相反,如果认为父母老糊涂了,没事找事这样的弊导思维作祟,儿女对父母就不会有孝心、有孝行,家庭不可能和睦,不会构成好的家风。

还比如,夫妻之间相处,一方对另一方可能平时盯得严一些、话说得难听一些、钱把得紧一些、家务活让干得多一些等,如果用利导思维来想这些事,正如《牵挂你的人是我》歌中唱道:舍不得你的人是我,离不开你的人是我,想着你的人是我,忘不了你的人是我,最心疼你的人是我……另一方就不会斤斤计较,不会心生厌烦,夫妻之间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如果是弊导思维占了上风,往不好的方面去想,觉得对方不信任本人,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烦死人,必然会产生矛盾和隔阂,经常发生争持不可避免,家中缺少和谐的氛围,搞不好还会导致夫妻之间的感情破裂。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谁善于利导思维,谁就拥有“心理优势”,谁就能及时平复心灵上的创伤,谁就事业有成,身心健康,家庭和谐;谁弊导思维,其结果则反之。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事要辩证去看,区分不同情况,妥善使用好利导思维。

正确对待“福”与“祸”。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

这个道理启示我们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若志得意满,狂妄自卑,反而繁殖灾害,由福转祸;顺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顺境为顺境,由苦而甜,苦尽甘来。当面对“福”时,人们应善用弊导思维,看到“福”的同时应想到与之对立的“祸”,找出隐藏在“福”中“祸”的存在,不能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防止乐极生悲;当遭遇“祸事”,人们应善用利导思维,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遇挫不气馁,用坚强的毅力,变被动为自动,把坏事变好事。

要善于换位思考,防止思想偏激。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启迪人们要认识到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客观成见。对某一人某一事,人们应该善于换位思考,而不能简单的用“利导”或“弊导”思维来应对。

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得很抽象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不容易,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对他人的失意、波折和伤痛,我们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多用利导思维去关怀协助,以体现人世间的温情。

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心态若改变,习惯跟着改变;性情若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人们应善用利导思维,收获好心情,拥有好心态,让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相伴一生。

编辑丨徐德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