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关于春节和年夜饭的记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Clubhouse上偶然进了个“聊聊家乡和年夜饭”的房间,听之间,倒是想起很多事和回忆。

我是贵州人,家中依家谱记载,本身乃是明朝年间洪武年间,明政府为了维持对云贵地区的统治实行“调北征南”,由此从中原地区前往贵州,就此定居在当地,迄今传承已有20代。

因而类似,尤其注重宗族伦理文化,也尤其推崇儒家世风。

这里必须要说,在漫长岁月里,整个中国都处于物质匮乏形态,“吃饱饭”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一种需要再三努力再加上一点上天眷顾才能触碰到的形态,放在贵州的贫瘠山区,这就愈加困难。

以我的父母、叔伯、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为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至多半辈子岁月里都依赖于土地辛勤劳作和打理生活,也都经历过大饥荒、三年自然灾祸等特殊时期,因而他们那一代人,往往骨子里就有着对于土地的依恋和朴实情感,有着生生不息的勤劳隐忍,也一直心存着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小时候,关于过年和年夜饭会有很多讲究和精神寄托。

过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和新的开启,那个时代,所有人都很不容易,大家也彼此有默契——甭管这一年如何艰难,咱也必须得讲个体面,把年过好。

于是,腊月间,很多这一年干得还不错,稍有积蓄盈余的人家就会买一头猪来杀,然后腌制腊肉、香肠、血豆腐等可以放置时间很久的年货,同时开始打各种五花八门的粑粑(可以简单理解为年糕),以为来年的食物充盈做好准备。

年三十当天,一家人必须聚在一起,做大扫除,以扫走家中不洁之物,然后贴上门神和春联。门神能守住鬼魅,以免家中遭到无故骚扰,春联则用以祈福。

赶上我们家里这种父亲本身是教书匠,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的,可能还会一起花上小半天时间,一起磨墨、剪纸、写字、晾干,然后再逐道门贴上春联,不亦乐乎。

然后就是年夜饭。

年夜饭,在小时候是一年奋斗拼搏后对所有人的难得犒赏,也是对祖宗前辈的祭祀交代,务求丰盛。在那个可能2-3个月也吃不了一顿鸡肉的时代,年夜饭必须有鸡有鱼。二者都是为了讨个彩头——大“ji”大利和年年有“yu”。

饭都是本人家做,从下午就会开始忙起来,边做就边一道道上,一般上齐后就摆满了一大桌子。

然后,饭逐渐上齐后,有2件事要做。

首先,需要在家神位面前,烧下纸钱,点好香烛,磕头礼拜,虔诚祷告,以把祖宗先人请回来,桌上摆好独立的8付碗筷和酒水,请他们先行用餐,贵州对此俗称“供饭”——一年了,祖宗先人们也需要回到家中,和当下仍在打拼的小辈有个团聚,同时也能更好庇佑后辈。

其次,放鞭炮,这几乎是全中国的统一习俗。鞭炮为了祭祖,也同时为了驱赶四周鬼魅等不洁之物,以让祖宗们安心用饭。

供饭期间,需要有人按照家中规矩讲完一些对祖宗们恭敬祈福的话,并服侍祖宗先人后用餐饮酒后(需有简单祭酒典礼),余下家人才能开始上桌,用餐。

像上面说的,一家人,无论平常日子过得如何平凡拮据,这一餐也一定要吃好。

并且,年夜饭往往会吃成流水席。

小时候的贵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每家每户背后,都必有一个大家族。以我为例,我父亲兄弟姐妹7人,母亲也兄弟姐妹7人,于是年夜饭往往必然是先在本人家吃个三四成,然后一家人就会相约去往舅舅姨娘或是叔伯姑妈家,继续完成第二三四五轮番水席,每到一家,必是好酒饮料款待,几个兄弟叔舅间也必须要一起划上几回酒拳,只图个家中热闹和一家人齐心。

然后临近12点,除夕将近,又必是回到家中一通预备——这一次,所有人要一起用鞭炮驱赶“年兽”,真正迎来新年。

并且,一家人也必须围坐在火炉边,唠着家常,再烤点肉和粑粑之类的,慢慢等着守岁,真正迎接新年的到来——只要坐在火边,这才能意味着新的一年我们能够红红火火。

再者,有时候一家人多的时候,家里还会包点饺子,在其中一个饺子里放上一枚硬币,煮好后端上来,看看最初谁能有福气能吃到那个意味着财运亨通和美好祝愿的饺子,那个人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满足感。

再到了初一,也还有讲究——初一家里不能做新饭,得吃去年留下来的剩饭。只要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年年不足”了。

另外,小孩子必须要穿新衣,以簇新面貌迎来新的一年。

这样下来,这个年的辞旧迎新,才算得上真正过好过完。

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就是这些看起来冗长复杂的讲究习俗和家家户户都要用心预备的一大桌美食,以及大家共同对于未来想要变得更好的期盼和祝福,把千家万户人、甚至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空都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那个时候的大家,拥有着同样的朴实、贫瘠和殷切期待,也会因为种种习俗和祝福而拥有强烈的情绪共鸣和共振。

如今,物质贫瘠已经离我们远去,很多过去的习俗传承也不再适用于当下,小时候令人期盼的那一大桌丰盛可口的年夜饭现在也早已稀松平常,春节倒似乎越来越像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假期,围绕着它,不再会有许多特殊期待。

但我仍然相信,人们总还是会存有内在需求,想要找到某种情绪共鸣或者是某种典礼感,能够让本人和一群人,乃至是让本人和过去的遥远历史之间发生连接,找到某种精神共鸣。

其实,很多节日的“典礼感”,出发点也在于此。

唯有如此,你才能更好获得某种群体认同,也更好获得本人内心的安宁平静。

所以有时候,当一个节日对你而言已经越来越得到意义,但你又不太甘心就此全部放弃掉它的意义时,不妨试着本人来为本人重新构建一些“典礼感”。

正好昨天在视频号录了个视频,聊的内容也跟这个话题相关,不妨顺手分享给你。

最初,祝这个春节你和家人可以一起过得舒心安然

过去这一年对大部分人都太不容易,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加油,让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因为本人而变得更好些,哪怕只是一点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