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夏启(夏朝第二位君王)——中国帝王君主世袭制的实践者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夏启

夏启,本名姒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帝启、夏后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他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他至多有五个儿子,长子:姒太康、次子:姒元康、三子:姒伯康、四子:姒中康(一作“仲康”)、五子:武观。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血雨腥风的王位承继

《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从史记材料可以看出:帝尧传位给帝舜,帝舜在帝尧去世守孝三年后承继王位前,先将王位让位给帝尧的儿子丹朱;同样帝舜传位给帝禹,帝禹在帝舜去世守孝三年后,在承继王位前也先将王位让给帝舜的儿子商均。只是帝尧和帝舜的儿子,德不配位,没能获得氏族力量的支持,不能服众。只能再把王位归还给德高望重的帝舜和帝禹。这可以看作是从禅让制到君王世袭民主的过渡期。

姒禹在位期间,随着王权的加强,氏族制度中的职能部门已被革故鼎新,但仍然保留了承继王位的人选仍需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制度。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的继任者是当时曾掌五刑、担任狱讼的皋陶,但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为继任者。可以说到了帝禹时期,他仍然遵照着禅让制。但经鲧、禹两代运营,夏后氏已构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已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作为承继人,相信伯益在帝禹去世守孝三年后,正式继位前,也会像前任一样有让位给帝禹儿子夏启的过场。但是时世异也,伯益不再拥有帝尧、舜、禹的丰功伟绩,夏启因父亲的治好水患的巨大贡献,各氏族爱屋及乌,把对帝禹的崇拜和归顺转到儿子启身上,再加上强大的夏后氏的支持,于是启接过伯益让位的王位,不再还位与伯益。先前商定俗成的平衡自此被打破,于是夏启和伯益各自背后的力量角逐随之展开。总之,斗争非常激烈,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遭到伯益的强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但夏启最终还是依靠父亲大禹苦心运营和培植实力,在强大的夏后氏及其他氏族的反对者的大力支持下打败并杀死伯益,真正夺得王位。中国历史至此国家开始由“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亦是军事民主选举制(禅让制)向君主世袭制的转化。

甘之战

姒启破坏传统王位禅让的篡位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其中以有扈氏为胜。有扈氏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为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扈氏是当时除夏后氏外,夏朝最强大的部落。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 的和平。相传:“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姒禹通过和平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打败有扈氏。姒启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是禹伐有扈的继续。 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夏朝最强的两个部落之间的和平,两强相遇,和平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相传启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战后启总结缘由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可见姒启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钧台之享

钧台之享

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严重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武观之乱

武观之乱

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成为夏后(夏朝国君成为后),执政初期,能勤政爱民,社会太平,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启晚年变得骄奢淫逸,生活腐化严重,呕心沥血。随着年龄增长,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他的儿子们为了获取王位承继权开始了骨肉相残,生死较量。姒武观(夏启的第五个儿子)想要废除四个兄长的势力夺取王权,武观开始收买大祭司和祭祀,一起合谋陷害大王子太康,希望借神灵来动摇夏启,让启废除太康,后被大臣彭伯发现,告知姒启,经查实失实,武观被启发配流放到西河地区。武观到西河后仍然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时机成熟后开始发动了武装夺权的叛乱,由于预备充分,战术得当,士兵英勇,和平中武观节节胜利,和平持续了3年之久,后来启命令彭伯寿带领军队出击西河,用了1年多的时间才击溃武观的有生力量,平息了这场内乱,武观再次被启流放到东部海滨的荒野之地。史称“武观之乱”。但这场权力之争的结果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经过几年的战乱,夏王朝从第一个鼎盛期就走向没落,到启的继任者太康,出现了更大的危机夏王朝几乎灭亡。武观叛乱对于后世诸多王朝的储君王位抢夺开辟了先例,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在宫廷中也屡屡上演。

人物评价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娰启顺应历史的发展,在王位承继上终结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改为君主世袭制,对加强王权统治和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无疑是进步的。他一生四处征战,在获得王位后执政前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无疑是位明君,但后期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在王位的承继上没有处理好承继问题形成儿子为争夺王位骨肉相残,到了子辈几乎灭国埋下了伏笔。他的一生是高开低走的一生,也是后世很多帝王的人生写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