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中国古代的侠客文化:社会次序的动荡,催生了游侠的出现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在许多古装电视剧和小说都以江湖情仇为背景。江湖故事中的侠客们行事义气,漂泊在外,让人们对游走江湖的侠士们的豪迈和义务感生发向往之情。古代的江湖游侠们能否真的像电视情节中展示的那样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呢?

社会次序的动荡催生了游侠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亚洲封建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极为严格,同时皇权地位稳固且不可动摇,这是其典型的特点。同样存在着“在全世界没有不是国王的土地,在国境之内没有不是国王的臣子”的这种说法。虽然遭到高压的皇权压制,却存在一部分人群能够不顾封建等级制度的威严和礼法的规范,自行决定行为方式。

这些人就是我们口中称之为游侠儿的人。在江湖上,有游侠儿们行侠仗义。当路上遇到不平之事,他们会拔刀相助。金庸和古龙的小说中经常描写主人公们义薄云天、扫除暴徒、行侠仗义。虽然必须承认,许多古代侠客都是具有正义精神的人。在统治阶级看来,他们的行为无视法律,也是对皇权威严的挑战。

侠客出现的现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当时政府无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果政府能够无效管理,让人民的生活处于安定、和谐形态,那么侠士们就不会情愿冒着冒险得到本人的生命和财产的风险去做出对抗政府的行为来表现侠义了。

中国古代的侠客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公旦在西周建立之后确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整个社会都遵照着礼乐制度,生活中等级森严。侠客文化已经得到了产生的基础。在礼乐制度下,社会次序非常稳定,国王拥有强大的权力,不允许社会上有任何不恪守礼法的群体存在。

任何一个王朝最终都会走向衰落,无法避免。周天子在西周灭亡后得到了大权。各诸侯国为抢夺霸权而不断发动和平形成社会动荡并导致礼乐的衰败。一整套礼乐制度由周公旦创建,但现在已经完全崩塌了。社会的动荡为侠客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侠客文化实际上源自于“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争霸兼并之需,非常需要人才。因而"士"这一阶层就应运而生。这一阶层人口数量庞大,且非常流动。今天在赵国的出租车,明天有可能会到达秦国。

这些士中的绝大多数都怀抱着雄伟的理想,渴望得到国君的认可,协助君主创造一番杰出的业绩,成为像姜太公和管仲那样的杰出人物。一些人想要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以处理社会上的不公平。这些人注重公平正义,逐步成为后来被称为侠客的人。

在那个时候,各个诸侯互相争斗并各自称王的时代,崇尚武功是社会的普遍风气。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例,鼓励秦国民众在战场上骁勇作战,立功杀敌。在武力至上的文化背景下,注重公正正义的知识分子逐步学会利用武力处理各种社会不公问题。士人们最后具有侠客雏形,这种风气不断延续至今,最终演变成了武侠文化。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认同通过暴力手段来处理社会上的不公与正义问题。随着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衰亡,统治者们开始使用这两种学说来批判社会上的侠客文化。侠客们主张用武力创造公平和正义,经常无视国家的法律制度,用武装冲突代替守法。统治者无法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

法家文化最看重的是法规和制度,他们非常不能容忍像江湖侠客那样用武力处理问题的人,因为他们不会让沙子进入眼睛。对于法家来说,当时流行的侠客文化是最令他痛恨的。儒家不断强调仁义礼信,不赞成以使用暴力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在百家争鸣之后,儒家和法家思想蓬勃发展,导致社会上的侠客文化遭到这两个学派的联合排斥,陷入了低谷。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礼乐制度崩坏了,但这个制度依然是周公所创立的。礼乐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多年。因而,侠客常常被大多数人排斥,因为他们常常使用暴力和流血的方法消除仇敌,这在人们心中难以接受。

游侠文化的衰亡源于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情绪

人的心理总是存在矛盾。人们不情愿接受心怀仇恨、以行侠为义的侠客抽象。另一方面,也有人崇拜这样的人。大多数普通人即便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也只能默默忍耐,因为国家法律对其实施高压。普通人没有胆量执行正义是因为杀人犯法。因而,他们尊崇那些能够毫无顾忌地追求正义的侠客。毕竟没有人不想做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吧。

人们崇尚侠客文化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和反抗。在古代社会,次序是由统治者制定的法律维持的,因而那个时期出现的情况就是那样的。如果统治者的法律不能保障社会的公平,人们就希望有其他人能够出来为他们做公道。侠客这个群体在此时代替了法律在他们内心中的地位,成为了他们信任和感到安心的对象。

然而,执政阶层的想法并非如此。侠客不顾法律而行侠仗义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破坏了他们建立的社会次序

古代中国十分注重根据制度进行决策,自商鞅变法以来法制社会的理念就在中国社会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观念。最让统治者们希望的是所有平民百姓都能够安分守己,恪守政府规定的制度和纳税义务。侠客文化一旦壮大,就必然会引起百姓间对政府的反对思潮。这是不能被统治者们接受的。

在江湖上行侠仗义的几个侠客对于官府而言依然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有很多社会不公情况,若有人提供处理协助也是无益的事情。如果侠客文化在大众中广泛流传,那将不会是一件好事情。难免会聚集在一起的是侠客多了这种情况。这些侠客逐步习惯无视国家法律条令,渐渐演变为绿林好汉。就有可能变成统治者们最不希望出现的"反抗者"。

就好比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鲁智深和宋江也已经具有游侠气质。然而,最终它却成为了起义军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继续呼嚎在山林中。历史上的所有统治者都不可能对此袖手旁观,任由民间的侠客文化蓬勃发展。

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并非愚笨。在建立本人的政权后,他们会制定一系列制度来稳定民心并巩固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后代昏庸的统治者为了本人的私欲而破坏了能够维持社会次序的制度。例如,他们会通过收取高额的税来提高他们的收入,或者通过征发大量的民力来修建奢华的宫殿。

在民众中一定会引起矛盾的是这种行为。虽然普通百姓对政府的权力感到畏惧并且不敢反抗,但他们会寄予侠客们行侠仗义的希望。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末期出现动乱的根本缘由在于这个时期。如果统治者得到了民心,那么他们就得到了统治的基础。老百姓对政府已经失望透顶,因而希望侠客能够出来维护正义。

统治者既喜欢又厌恶侠客

面对侠客这个群体,统治者内心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封检君主的统治遭到了侠客群体壮大的要挟因而,执政者绝不可能袖手旁观侠客的势力扩张。同样的,统治者也需要一个能够维持地区稳定的民间群体存在。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虽然皇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便是皇权,也存在无法触及的区域。虽然皇帝制定了一套覆盖地方和地方的制度体系。有句俗话说得好:“山高皇帝远”,在一些地方,即便是皇帝也无法掌控。以古代土匪为例,他们经常从事打家劫舍等犯罪行为。哪怕官府多次出兵围剿,也只能处理眼前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处理

每年地方官府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来打击匪徒和维护治安。最终这些花费会落在地方政府的头上。皇帝并不希望把国库的银子花费在琐碎的小事情上。游侠儿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首选,因为他们主张行侠仗义。

当地方上发生匪徒进行打家劫舍或者恶人欺男霸女等情况,而官府却无法处理时。游侠儿将会站出来维护正义。保持地方的稳定。

结语

总的来说,古代的游侠文化是在封建皇权的支持下生存的。皇帝不批准的话,即便游侠文化深受百姓喜爱,只需皇帝下令,军队很快就可以把游侠消灭殆尽。句子的成分和语义没有改变。游侠在古代常常遭到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态度——既爱又恨,因而大部分时间他们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着看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