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锦绣山河,同庆盛世华诞!
今天,是新中国诞辰73周年。1949年的今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正式成为新中国的国号,响彻世界。
然而,在筹备开国大典之前,新中国的国名最后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名的确立也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而关于“新中国”的构想,更是一部磅礴跌宕的革命史。
那么,你晓得“新中国”构想的由来吗?晓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号的由来吗?
作为中国人,如果连祖国国名的来由都不清楚,会不会太窘了点?
一、黑暗中的摸索,是迎接光明的预备
1840年,鸦片和平迸发后,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西方列强敲开了清政府腐朽的大门,开始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中国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步伐的加速,中国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和平、中法和平、中日甲午和平、八国联军侵华等和平的蹂躏,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上千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再加上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使中国到了瓜分豆剖、渐露机牙的存亡关头。
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浩劫,坚毅不屈的中国人民开始奋起反抗,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策,于是迸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以农民为主导的抗争。
然而,他们没有看清国内与国际情势,没无意识到腐朽落后的封建民主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早已无法顺应新世界的生存。他们企图通过封建王朝的更迭、依靠腐朽清政府的觉醒,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梦注定破灭。
在农民运动失败后,地主阶级又有了“新发现”。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他们发现,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长驱直入、横行霸道,次要是因为西方国家拥有先进的工艺技巧、船坚炮利,较之清王朝的长剑短刃,军事力量几乎是云泥之别。
于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末重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构想,由此展开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
兴洋学、修铁路、办工厂、强军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无意识到的是,“器技”并非西方国家的命脉所在,仅仅只是“形而下之粗迹”罢了。
所以,洋务运动这场持续30多年,声势浩大,渴望“器技”救国的美梦,最终在中日甲午和平中,以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宣告破产。
农民运动、实业救国的构想破灭了,但不屈不挠,渴望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而灰心丧气,反而越挫越勇,继续探索新的救国方案。
在救亡图存思潮的推动下,建立“新中国”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出来的首要出路,也是中国人民的迫切需求。
最早提出“新中国”概念的人是康无为。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环伺的危机,1888年,康无为提出:“既审中国之亡,救之不得,坐视不忍,大发浮海居夷之叹,欲行教于美,又欲运营殖民地于巴西,以为新中国。”
他们认为,形成中国与西方巨大差异的根本缘由是政治制度的不同,因而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政治变革成了当时社会最急切地需求。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诞生了。
以康无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企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来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
而以孙中山、章太炎、黄兴、邹容、蔡元培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认为改良太过柔和,不足以改变中国当时腐朽落后的封建民主制度,于是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渴望以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封建王朝,实现国家复兴的愿望。
但不论是倡导改良的维新派,还是发动革命的革命派,他们都没有抓住中国当时的根本问题,当时中国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体制问题,其最内在的根源是文化问题。
此外,他们的改良和革命都没有切实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无论多么努力,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最初都只能陷入绝境。
虽然康无为及其后的革命者,都没能成功地建立能够实现国家复兴、民族独立的“新中国”,但他们所做努力之伟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明提供了重要的预备。
二、“新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列强肆虐,国家岌岌可危,百姓水深火热,中国与中国人民急需新思想的引领,来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在竭尽全力构想并实践“新中国”的伟大梦想!
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混战,名为共和国家,但实际上,政权仍旧掌握在军阀手里,而执政的军阀往往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致使民主政治未能成功。为此,党的二大提出“用自在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主主义,没有精确剖析判断出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以这一构想不幸早夭了。
和平宣言》明确提出:“统一中国,形成新中国——工农兵劳动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的中国。”
这是“新中国”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此时,党对“新中国”的构想则是移植模仿苏联的模式,其性质工农民主共和国,即工人、农民民主专政。
虽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扩大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但它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最终免不了流产。
在对我国国情进行深入分析后,1936年,为顺应广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团结全国一切力量积极抗日,保障我国领土完整,预防中国人民蒙受亡国灭种之惨祸,我党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但直到此时,新旧民主依然没有明确的区分与界定,使得民主共和遭到诸多挑战。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前提下,1940年,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问世,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建国方略,带领中国向“新”而行。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内战。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共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新中国”的问题。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和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机点。
由此,毛主席号召“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阵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在、富强和统一”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关于“新中国”的构想,在经历了磅礴而跌宕的演进后终于实现了,它的演变历程可谓是一部热血又曲折的革命史,它的由来一直与人民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数万万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国名确定引争论,清华教授提议被采纳
“新中国”的成立,自然少不了一个符合国家性质的国名。国名是一个国家的意味,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国家灵魂与精神的所在。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建国的有关事宜,由毛泽东主席致辞,最初,他高呼了一声“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
与会的不少代表认为,这个国名太长了。
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张志让率先发表了不同意见,提议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则可改称为“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大多数代表都赞同此提议,认为前两个名称简约,后一个名称在理。
但会议进行到最初一天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却提出了新的看法:“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
随后,张奚若给出解释,他认为有“人民”二字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岂有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况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与“人民”同意。“人民”两字就已经表达了“为共和而非民主,是民主而非君主”的意思,所以去掉“民主”两字更为妥帖。
毛主席听后,十分赞同。但国家名称关乎国体,兹事体大,马虎不得,必须要反复推敲,并考量各方面因素。
关于国名的问题,以董必武为首的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三次会议,就国家名称、国家属性、政府组织的基本准绳等多方面问题逐一展开细致、严谨的讨论。
8月17日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初步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
其实,当时对国名争议最大的是简称问题。
在提交审议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文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后面,还跟着“中华民国”这一简称。这四个字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部分代表认为要将“中华民国”的简称写入《共同纲领》,一方面,这个名称可以照顾到统一阵线中的各个组织;另一方面,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低,在感情上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个名称。
而另一部分代表则反对将这一简称写入《共同纲领》,“中华民国”代表的是旧中国的统治,代表的是旧民主主义,表面民主,实则官僚,与人民的利益丝毫没有关联。而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真正的以人民的利益为首,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要与过去区分开来。
9月26日,周恩来总理邀请20多位70岁左右的政协代表,在六国饭店商讨“中华民国”这一简称的去留问题。
当天共有18位代表发言,其中16人皆主张不用简称。
1949年9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不使用“中华民国”这一简称。自此,新中国的国名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着中国的迅猛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中国的名字响彻世界的每个角落,不只如此,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快速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今天,是新中国诞辰73周年,同庆盛世中华,共鉴时代新章。
中国必将继续带领人民勇往直前,开创幸福生活,也将引领世界走向“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自在、和谐的“世界大同”。#历史#
上一篇:1506年,乌纱帽为男尸鸣冤,假阎罗吓出真凶犯,少年县令名扬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