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秀女入宫前,宫里派了教导礼仪的姑姑,到各自府邸进行培训教学。甄嬛分到的,是王牌讲师芳若。
细看这一段,我发现芳若教得真好。说是礼仪教导,但言语之间,芳若把后宫的隐藏逻辑,以及最重要的生存理念,全部传递给了甄嬛。
尤其非常核心的一点:皇权高于一切。后宫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嫔妃们的身家性命,与家世地位紧密相关。感情,美貌可以锦上添花,却处理不了根本问题。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甄嬛,并没真正听懂。她理解的,仅是皮毛。她的认知,也仍然停留在嫁于这世间最好男儿的美好爱情期待。顶多说一句,以色侍他人,能得几时好。
甄嬛的学习层次不够。导致后来入宫,她抓不住重点,走了许多弯路,并犯了许多错。最初,矛盾迸发,登高跌重,落得灰头土脸。
可惜了。如果一开始,她懂了芳若的话,或许就不会那么狼狈。
02
芳若的教习,一共有三个片段。第一段,是对宫内次要领袖人物的引见,以及对后宫等级制度的概述。
芳若一上来,就告诉甄嬛:“咱们百姓府里,都有本人的奴才。紫禁城里也是一样。不过,正派的奴才只要三位:太后,皇上,和皇后。其余的嫔妃都只能称作小主。这是不能错了嫡庶尊卑规矩的。”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警示。甄嬛的这场婚姻,不是举案齐眉的琴瑟和鸣,而是由下自上的仰望。
皇帝不是夫君,是奴才。再恩爱,也必须晓得尊卑有别,时辰保持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其实刚入宫的甄嬛,对这一点做得是很好的。虽然她叫皇帝“四郎”,说本人把皇帝视作“夫君”,但她的心里,因为初尝爱情的美好,以及初入宫的谨小慎微,还是对一切充满敬畏,不敢太越规矩。
可自从渐渐获得盛宠,甄嬛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直到第一次怀孕,又小产,而后复宠,一切情绪到达了小高峰。
这里次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皇帝没有惩治华妃,甄嬛内心觉得皇帝亏欠了本人,拿住了把柄,站上了道德制高点。第二,是运用手段复宠后,甄嬛对本人的筹谋算计能力颇为得意,人飘了。
这两个心态,都是极其危险的。甄嬛渐渐模糊了皇权的界限,开始逾矩。
理论来讲,皇帝是奴才,哪怕皇帝处理不当,甄嬛也应该臣服,好像端妃对待本人被皇帝利用一样。但甄嬛没有,她觉得本人异乎寻常,所以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有些放肆。
而且,再怎样玩权谋,甄嬛该当知道,本人不可以违逆皇帝的意思。但她自视过高。她授意曹琴默举报华妃,又通过火烧碎玉轩,使得皇帝不得不杀了华妃。明知皇帝不情愿这么做,但是步步紧逼,这也显然已经不合规矩。
所以,经过这种种后,皇帝对甄嬛的不满累积到了极点。一件纯元旧衣,皇帝找机会迸发情绪,狠狠给了甄嬛一个教训。
03
第二段教导,芳若对皇帝的感情生活做了简单引见。
这里的关键信息也有两处:
第一,皇上是在王府成的婚,娶的是当今太后的表侄女乌拉那拉氏。不过大婚后三年,福晋难产去世。
第二,如今的皇后娘娘是纯元皇后的亲妹妹,当时太后赐她为侧福晋,纯元皇后过世,侧福晋继立为福晋。
这里的核心信息是:目前皇权中心的三大人物,利益盘根错节,不可分割。说得更简单点,皇上,太后,皇后是一家人。尤其太后和皇后,出自同族,所以必定会沆瀣一气,荣辱与共。
甄嬛进宫后,本来是不断敬重皇后的 。但自从发现皇帝和本人感情的不一般,以及盛宠之下繁殖出自卑,甄嬛对皇后渐渐言语出格,以至于引起皇后极高的警惕,被狠狠算计。
非常明显的一段,是皇后处置敦亲王时,和甄嬛联手演戏,明目张胆瞒着后宫所有嫔妃,甚至皇后,将甄嬛假意发落,然后趁敌不备,一举拿下。
甄嬛从蓬莱洲回来后,与皇后有段很有意思的对话。甄嬛给皇后请安,皇后客气,说甄嬛辛苦了。
甄嬛赶紧回应,说皇后娘娘陪伴在皇上身边照料,更是辛苦,臣妾多谢娘娘。
这话的确太没有分寸。说到底,皇后是妻,甄嬛是妾。皇后是皇帝的枕边人。而甄嬛,是伺候皇上皇后的下人。
可甄嬛竟然谢谢皇后?这感觉,是不是像极了一种主权宣誓。皇上是我的。你照顾,是临时帮我忙,所以我谢谢你。
甄嬛的不本分,引起了皇后极大的不满,可甄嬛对此依旧不以为然。我想,一是甄嬛轻视了皇后,尤其是高估了女人的胸襟。二是甄嬛过于自信本人在皇帝心中的分量。觉得有皇帝撑腰,一切无虞。
但甄嬛忘了,皇后终归是个女人,也有七情六欲,希望得到夫君的偏宠。本人的丈夫心思全被别人霸占,怎样还可能言笑晏晏,握手言和。
而且,即便再不得宠,皇后的背后,是乌拉那拉氏,是太后。所以,甄嬛对皇后地位的要挟,等于是要挟了太后的利益。动了这么大的蛋糕,怎样还可能安全?
纯元旧衣事件后,眉庄向太后求情。太后嘴上说,这件事必须皇帝解开心结,本人管不了。这话固然不错,但我想,太后心里也必定也有对甄嬛的不满,以及想给甄嬛一个下马威的念头。
直到再次回宫,甄嬛看清一切,才真正学乖。表面对皇后做小伏低,对太后毕恭毕敬。哪怕恨极了皇后,也不敢明面上有任何举动。太后驾崩后,甄嬛才明着出手,用小产作为武器,向皇后出击。
04
第三段教导,芳若对华妃做了单独解释。
这里也有两处重要知识点:第一,华妃家世不俗。华妃受宠,与母家息息相关。具体表现芳若对华妃的引见里——“华妃娘娘是年大将军的亲妹妹,在王府的时候就是专房之宠”。
第二,华妃眼看荣耀,但并不稳固——“最要紧的还是子嗣。实在没有皇子,公主也好,否则,一辈子无所依靠”。
芳若这里的话,其实对华妃现状的本质,做了精准剖析,并告诉了甄嬛与华妃斗争的要领。
华妃的宠爱源于母家。这一点,甄嬛小产后才明白。一心想让皇帝严惩华妃的甄嬛,在看到皇上高高拿起,悄悄放下后,终于晓得,只要年羹尧不倒,年氏一族不倒,年世兰犯多大的错,皇帝都不会,也不敢杀她。
但最开始,甄嬛并不晓得这个道理。结果就是,她费尽心机对付华妃,结果都多是无用功,并没有伤到筋骨。并且小产事件,她因为皇帝对华妃的处置,对其产生了隔阂龃龉,因而失宠,遭到无数冷待。
当看清本质后,甄嬛才调转矛头,将本人和皇帝站在同一阵营,共同收拾年家。
而且,芳若的话里,其实藏了华妃的结局。没有子嗣,终将无所依靠。盛宠却无子,皇帝的算计,昭然若揭。因为一旦有了孩子,华妃外有家世依傍,内有子嗣相助,年家的权势将如日中天,这对皇帝,将是巨大要挟。
所以,再多恩爱,再多荣耀,也盖不过最后所说,皇权至高无上的底层逻辑。这其实也是对甄嬛的提示:感情再大,大不过权力。
但当时的甄嬛,哪里懂这个。
听芳若说华妃盛宠后,甄嬛打探:“听闻华妃娘娘倾国倾城?”
芳若对此,给了肯定答复:“汉军旗的翘楚。莫说汉军旗,就是满蒙八旗在一块儿,都不及华妃娘娘凤仪万千”。
其实甄嬛的问题根本没问到点子上。华妃的得宠,芳若一开始就说了,她是年大将军亲妹妹。可甄嬛偏偏把留意力,放在了本人听的小道消息里。还颇有见解地感慨了一句“以色侍他人,能得几时好”。
这也是小产时,甄嬛对皇帝失望的一个来源。她纠结于皇帝在意本人的容貌。包括用计复宠后,仍然感慨,已经最恨以色侍人,如今却只能用容貌吸引皇上。
可殊不知,在权力,家世面前,容貌这种,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拿来用作手段,也可以随手弃置。所以,至于皇帝注重不注重,又有什么要紧的。甄嬛的执念,显得多余。
05
不过,甄嬛的没懂,虽然让她在斗争里吃了亏,但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侥幸。因为仍旧抱有天真幻想,一开始的嬛嬛和四郎,成了永远的美好回忆。
回宫后,甄嬛看清了现实,开始步步为营,精准算计。惹得皇帝慨叹:“嬛嬛,朕总觉得你和从前不一样了”。
这时候的甄嬛,是钮祜禄甄嬛啊。她的一切举动,才开始真正契合芳若的教习。
而且,也是在那时候,芳若就再也没有镜头了。我想,这种退场,或许也是对甄嬛蜕变的衬托。
已经的甄嬛,还没有从权斗场锤炼出来,需要芳若这样的“导师”引领。而成为熹妃后,甄嬛已经深谙后宫之道,足以应对一切,那么芳若,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这好像一场深刻的修行。
用半生才看清的东西,哪怕说得再明白,在一个时机未到,尚未本人醒来的人面前,也是模糊的。
只要本人切身体会,好像苦行僧般,一步一个脚印,走完该走的路,吃完该吃的苦,才能真正懂得某些道理。
-END -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六月安夏,写作爱好者。用文字记录思考。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六月安夏(ID:liuyueanxia)。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