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以来,这个节日即将迎来它的第27个生日。
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劈开我们灵魂中冰封的海洋(卡夫卡语)。从阅读中所能得到的愉悦、精神的补给是不分人群的。但我们不是安然地享受这一切,正如世界读书日宗旨宣言所提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激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与书籍紧密相关的人——古籍编辑、藏书万卷的读者、独立书店店主、乡村阅读计划的工作人员,来讲述与书籍的故事。其中,有温馨的分享、有悠闲的自得其乐,也有冷静的自省和贫苦的坚守。
祝福你,亲爱的读者朋友,生命常有书香相伴。
把冷板凳坐出温度
岳麓书社古籍编辑 孙世杰
与《中华大典·艺术典》总主编金维诺先生合影(从左至右:孙世杰、金维诺、王文西)
2010年7月从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入职岳麓书社《中华大典》项目部,我成了一名从事古籍整理的编辑。回首12年的职业生涯,虽也无风雨也无晴,但初心依旧未死。
古人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为一名古籍编辑,虽难企及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但能将四部精华传承发扬,也是功德一件。
犹记当年南大严师的谆谆教诲,犹记志在服务名山事业的意气风发。入职正欲大展拳脚,施展抱负,奈何《中华大典·艺术典》编纂头绪万千,编审稿件困难重重。偌大一个项目,只饶毅主任、我、向敬之一将二卒,纵使尽浑身解数,仍深陷泥淖。
2011年向敬之辞职转行,2013年饶毅主任转岗,社里安排历史编辑部王文西同志来担任《艺术典》项目,兵力一将一卒,面对2014年定要出书的压力,我和文西常常加班到深夜,成了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天道酬勤,2014年底,我责编的成书256万字的《陶瓷艺术分典》出版,终于打破了《艺术典》立项7年来未见成书的僵局。年度述职会上,文西一句“兄弟辛苦”,让已过而立之年的我霎时泪崩,4年的辛苦冤枉夹杂着感动刹那间迸发。是啊,日复一日,青灯黄卷,拿微薄的薪资,做繁难的活计,默默独练屠龙之术,只能以扫地僧自嘲,还要强作欢颜淡然面对身边的冷嘲热讽,突如其来的一句肯定,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惊涛骇浪!
然而我俩并未敢因而稍作喘息,后面还有3个分典近千万字的古籍稿件等我们处理,时限2017年全部成书结项。顶着任务不成便会影响我社乃至湖南出版声誉的压力,我们无数次通宵达旦编审稿件,誊改清样;无数次奔走于北京大典办,送审稿件,期待批复;又无数次根据反馈意见,修改稿件,撰写说明。那段日子,如蚁噬骨,如豆成粉,令人身心俱疲,形神俱销,其中甘苦,只要岳麓社的大门和深夜的路灯最能懂得。
已记不清是某年某月某个加班日后,清晨正欲起床,突然四肢麻痹,意识渐消,想呼喊亦不能出声,这是我第一次感遭到死亡边缘徘徊的恐慌。幸亏合租的前同事邱建明及时发现,呼叫120送我急诊——脑卒中。抢救稳定后,转至四医院心脑血管科。半夜时分,社领导过来探望,吩咐我保重身体,霎时又击中软肋,这是我在岳麓社第二次热泪盈眶。作为一名基层古籍编辑,其实所求无多,工作能得到一点肯定与理解,足矣。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我也曾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也从不和亲友谈本人的工作情况、工资待遇问题。每到深夜,独舐伤口,给本人找坚持的理由——无论如何不能烂尾,不能做逃兵,不能辱没师门,要给本人和社里一个交代。
经过不懈努力,在社领导和集团的大力支持下,1400多万字规模的《中华大典·艺术典》于2017年底全部付印,2018年顺利结项,获评优秀。历时8年的古籍编辑出版工作,终于告一段落。然而就在新书出版之际,85岁的《服饰艺术分典》主编李之檀先生、95岁的《艺术典》主编金维诺先生相继去世,我们终未能兑现对两位老先生的承诺——在他们有生之年看到《艺术典》的成书。这是《艺术典》编辑工作最大的痛点,也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遗憾。
岳麓书社《中华大典·艺术典》
2018年,我流转到大众图书部,做了3年古典名著普及类图书,2021年又调至重点图书项目部,开始了《中国兵学通史》《王闿运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十余年兜兜转转,我又回归了本人的本行。常言“铁打营盘流水的兵”,我却是“流水营盘铁打的兵”。从《中华大典》项目部到如今重点图书项目部,一次急诊,两次落泪,三个部门,四任领导,一部大典,几本图书,些许成绩,无尽遗憾。若说有所突出,可能椎间盘最为突出;若说有高于人,可能血压远高于人。于他人,此不过戏言;于我,则是真实故事。而我初心依然未灭,依旧是那个苦中作乐的马前卒,持续奔行在古籍编辑这条路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近日,中共地方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我社组织编辑研讨。回首十二载古籍编辑生涯,似乎穿越了一段幽暗的岁月,历练出了一身本领,然而意终难平。人生又有几个十年,每个十年又能落定几个项目,完成多少文化传承,韶华易逝的感慨,时不我待的焦虑,壮志难酬的忧愤,忝列门墙的羞惭,有迷茫,有冤枉,有激动,有感伤。在《意见》利好消息出台之际,在我社古籍出版工作研讨之时,回首过往,谈及将来,可谓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我一度呜咽。
《意见》的出台,对古籍出版社、古籍编辑的发展来说,是个机遇。希望岳麓社能顺势飞扬,再创辉煌;希望古籍编辑的初心,愈加清亮;更希望古籍编辑这条冷板凳,不再寒凉。日月不居,时不我待,希望未来十年,能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略尽绵薄。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4月22日第11版)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