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和“豹尾”,所谓“凤头” 就是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而吸引人。“猪肚”就是文章的主体要像猪的肚子那样饱满充实。而“豹尾”则是要求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简约无力。好的文章,尤其是好的结尾,可以点“主题”之笔,一定程度上能让人如饮甘酪,回味至穷,能催人反思。纵观各路有影响力的期刊美文,发现“豹尾”各有特色,如何练成“豹尾”,能否有规律可寻?
一、“前后呼应”——留意完整
一篇论文往往包含着几层重要的意思和几个分论点,论文结尾要总结概括全文,要能够反映次要观点,不能以偏概全。“前呼后应”就是要求我们要留意文章的完整性,特别是“前”文中抛出问题类的,通过“猪肚”的叙述,结尾有必要加以阐述的文章。首尾相助,呼应全篇,既使文章的结构趋于完满,又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明确。用精炼的言语对文章作一个概括性的结尾,总结全文,使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李家明老师的“嫁与春风妙用媒,精耕预设巧生成”一文,文章开头引用了新课程对预设生成的要求,提出了本人的教学思考:教学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拓展教材,积极发掘教材外资源,在备课过程中走出“教材体系”构成“教学体系”。
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对如何运用各种资源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最初作者总结,学科中的教学恰似一股春风,预设的春风从各色媒介中来,从精备教材资源中走来,从精用预设资源中来,从精延课后资源中走来,向学科课堂教学的春天走去。
二、“曲径探幽”——追求意境
如果说文章的“凤头”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困惑、点出主题的任务,产生“转轴拨弦三二声, 未成曲调先无情”的效果。那么“豹尾”则是“结幕”,负有总结概括、解惑释疑、升华主题的目的,力求达到“曲中声尽意不尽, 月照竹轩红叶明。”的境界。
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向永知老师的“课堂的AB面”一文,该文主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和不善问的缘由及改进策略,最初作者引以《学记》所云结尾:“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作者认为要实现课堂生活的量变和革新,必须“善待问”,从知识课堂走向探究课堂,从独白走向对话,在知识复现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生命复活,实现课堂的灵动。
再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陈高兴老师的“教育是个缓慢的过程”一文的文末是这样收尾的: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知识的积累是慢的,习惯的养成是慢的,认知的提升是慢的,人的成长也是慢的,在这个快节拍的时代,我们需要的反而是一种慢的智慧。
三、“抛砖引玉”——激发反思
一篇文章需要论述或处理一个现象或问题,但这并不是文章的最终目的,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除了能科学的论述或处理问题之外,更重要价值是能激发读者去思考,这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因而,好的“豹尾”要能够实现这个效果,让读者“站在本人的肩上”去看问题,思考问题,激发读者去反思。
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谢彬老师的“文本解读的“视界”一文,作者认为文本解读是教师、学生、编者之间借助文本的一种理解、对话和交流活动,作者从文本解读的深度、宽度、维度出发,提出了本人的“视界”观。最初作者在文章结尾强调“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只要在教师视界、学生视界、编者视界的相互作用中构成新的视界融合,文本解读才真正有意义。”我们晓得,文本解读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没有最好只要更好的境界,是阅读者对既有文本的二次创作。每个人对文本解读的视界可能都不一样,不过,这些都没关系,诚如文章结尾所述,只要教师视界、学生视界、编者视界三者融合才有新的建构,这种建构是生成性,没有“规矩”,只需“规律”,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可。(已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
.....
上一篇:甲子校庆 | 从教三十余年,他用“凤头、猪肚、豹尾”授之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