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的一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只是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还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榜样。他在走过一条刻苦自学的道路后开始独立创造,这种创造不只考虑到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而且能表达时代的精神。
密斯·凡·德·罗
密斯在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父亲是一个石匠,所以我承继他的手艺或转向建筑事业是自然而然的事。我没有受过正轨的建筑教育,但我在几位建筑大师的身边工作过,我还读过几本好书,这就是我的经历。”
在这里密斯点出了决定他事业道路的几个关键点,即材料、功能、思想。密斯从孩提时代起就熟悉构造方式,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一点和阿道夫·路斯(Adolph Loos)的经历非常相像。路斯也是一个石匠的儿子,1909年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论建筑》。他认为:“只要很少一部分建筑才是艺术,如陵墓和留念碑。其他要满足功能要求的建筑不包括在艺术领域之内。只要消除艺术是附加在功能上的错误思想,我们才会有我们时代的建筑。”
密斯早年就接触到构造这个微小却很重要的建筑方面,得归功于石匠的家庭。这一点使他不只掌握了构造的实际经验,而且使他感遭到材料的质量和所造建筑物的外表特征。陵墓和留念碑意味着建筑以外的理念和方式。奥秘性是它的现实本质,意味性是它的实际存在,因为它的作用是把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转化为可见的物质实体。
在亚琛求学时期,又一次机遇出现了,密斯认为那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密斯曾在亚琛的建筑师艾伯特·施奈德(Albert Schneider)事务所做过临时工。在一次大扫除时,他发现了一本《未来》周刊,当时他猎奇地阅读了它。虽然他后来承认,这本周刊的内容在当时远远超出了他的理解能力,然而却唤起了他的极大兴味。从那以后,密斯开始思考哲学和文化问题。密斯经常翻阅《未来》周刊,这一接触把他带入了当时还陌生的世界。这本周刊在德国拥有广大的读者,最受赞扬,也最受攻击。为这本周刊写稿的有许多当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史学家等。
布鲁塞尔 世界博览会德国馆平面图 1934年
与这一周刊的接触对密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02年9月27日出版的第52期《未来》似乎预示了密斯的未来。内有一篇哲学家阿尔·里尔(Alois Riehl)写的文章,题目为《从赫拉克利特到斯宾诺莎》,还有一篇艺术评论家迈耶-格拉菲(Meier-Graefe)写的关于都灵艺术展览会的报告,他说在展览会上建筑师彼得·贝伦斯设计的大厅引起了震动。
直到1907年,即五年以后,密斯才在柏林认识了里尔和贝伦斯,他的知识结构和艺术思想从此深受他们的影响。密斯在亚琛天主教学校所接受的宗教教育,使他具有一种特殊的笼统思维和形而上学的倾向。这一倾向更使他坚定地跟随《未来》周刊的哲学思想。1927年,密斯在他的笔记中写道:“只要通过哲学的思考才能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密斯来说,解开现实本质之谜在于对哲学的理解。哲学,在理性的层次上看,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也很简单,因为它的方法是分主与次、永世与暂时的。密斯在他对哲学的研究中,寻找他作为一个建筑师所缺乏的学校教育的知识。他认为“还原”到本质的方法是对现实理解的独一方法,并且可以提供“创造巨作”的可能性。
当密斯迈入建筑领域之际,他已产生了对哲学的兴味。1907年,他21岁,除了在柏林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工作以外,还参加了柏林使用艺术博物馆的学习,由保罗讲课。在那里,密斯头一次经历了艺术的熏陶,深受保罗精致作品的影响。就在这一年,他独立为哲学教授里尔设计了住宅。由于互相交往,里尔把他渐渐带入当初在阅读《未来》周刊时所接触到的世界。里尔成了他的第一个保护人、一位亲密的朋友,为他提供了进入社会的机会。1924年里尔去世后,密斯为他设计了坟墓。
小城市博物馆方案剪贴设计内景 1942年
密斯当时的朋友中,次要有知识分子、艺术家、商人、企业家和金融家等,密斯后来从他们那里接受了很多设计委托任务。在柏林这一世界性的城市里,密斯在里尔住宅中先后遇见了瓦尔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古典言语学家维尔勒·耶格尔(Werner Jaeger)、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lin)、哲学家爱德华·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可能还有宗教学家罗玛诺·瓜尔蒂尼(Romano Guardini)。他还在贝伦斯的事务所里认识了艾达·布鲁恩(Ada Bruhn),后来他俩在1913年4月10日结婚。
里尔住宅显示了密斯从柏林建筑传统中所吸取的古典风格的影响,但那是对柔和的19世纪德国装饰艺术的全新解释。这种装饰艺术风格曾在1907年保罗·梅伯斯(Paul Mebes)所写的《1800年时期的建筑》一书中得到推崇。密斯不只仅是表面的理解和模仿,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构图的语法。当密斯还在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工作时,他就开始留意贝伦斯的作品,事务所的担任人保罗·蒂尔希(Paul Thiersch)看到密斯的才能,便对他说:“你应该去跟贝伦斯。”
1907年,贝伦斯担任国际通用电气公司(AEG)的艺术顾问,他在柏林的事务所成了当时在欧洲无可匹敌的建筑机构。他的艺术与生活相统一的思想,明显地表现在他的工业建筑中。著名的透平机车间意味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它克服了19世纪以来风格上的多元化现象,主张实现“艺术意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哲学家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关于艺术高于生活的论文中所主张的“伟大风格的意志”理论的回响。贝伦斯把艺术与哲学联系起来了。
当时里尔作为密斯的第一个保护人,他在推崇尼采哲学的文化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以来,尼采成了文化先哲。1897年,当时尼采集艺术家与思想家于一身,里尔初次出版了一本讨论尼采哲学的书,借以引见尼采的思想。在1903年出版的《当代哲学简介》一书中,里尔再次勾画了尼采的思想,称誉他的世界观为“现代心灵的明镜”。
(本文选自《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刘先觉, 有删改。感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汪晓茜老师对本文的修订。)
内容节选自《中国艺术》2019年第3期
作者:刘先觉(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学成才的密斯》
上一篇:“小姐”变迁史——从名门闺秀称呼到如今用错会被打的词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