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文,是特有的一种民间曲艺,也是金溪老一辈的非物质遗产之一特色戏,具有地方民俗特色。即是金溪道情戏之一。金溪话文又称"打麻哇"、"打胖胖"。
“打麻哇”的意思就是胡说八道,它属于道情戏的一种。道情戏并不是临川特有文化。演唱时,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并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和伴唱。它用曲牌连缀,进行各种抒情和叙事表演。听说,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的演唱。在江西尚有南昌道情、宁岗渔鼓、抚州道情、上饶渔鼓等。江西道情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演唱者左手持渔鼓,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拍击鼓面;另一种则不用渔鼓而以二胡伴奏,但均为一人坐唱。道情曲目以神话故事及当地史事为多。
“打麻哇”是抚州道情戏的一个内容。虽然它和江西各地的道情戏有相同点,但也各有特色。比如宁都道情唱腔来源于乞讨者所唱小调“过街溜”和算命腔调。湖口渔鼓吸收了当地的渔歌和小调,具有浓厚的水乡风味。鄱阳渔鼓吸收了当地的大鼓书、山歌、渔歌、小调等旋律,别具一格。演唱者年龄一般都有五十岁以上,也不完全是为了谋生,有些人也是个人兴味。
“打麻哇”中的歌谣一般没有标题。说唱人每唱一段就停顿一下,再用手拍击“蒙着布”。“蒙着布”就是“竹筒的一端蒙着布,或者是什么皮革之类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发出响声”。然后用手在皮上拍打,发出声音。说唱人习惯每唱一段就用托长的语气词结尾如“呃”、“啊”等。由于说唱人是用当地方言语音,一般出了江西省很难有人听得懂。其实,即便是江西人也不一定能听懂,因为江西是一个“十里不同语”的省,人们所说的方言并不统一,哪怕是临近的两个县也很难用言语沟通。其实民间的一些东西要用现代言语来翻译确实比较费劲,但这恰恰是“打麻哇”的一个特色,也是最大的看点。比如,第一段唱词中“漏灯铲”实际上应该为“漏灯盏”。原来他也不太懂,后来他问了他父母才清楚一些了,可见隔了一代连有些话都听不懂了。“灯盏”指的是原来乡下没有电,夜晚时就把一个盏装好油,放上灯芯点亮。“漏灯盏”指这个盛油的盏会漏油,其实是一个贬意,指“这个人没什么用途”。
打麻哇”是种很有味道的民间歌谣,但现在会唱这种词的人很少了,这种情形越来越少了。相信再过些时候也会渐渐消失。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上一篇:读红心解之脂批详解(八)原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