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歌手崔健在《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这首歌中,曾写过一句歌词,让我感触颇深——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我在想,“没有感觉”,到底是怎样的感觉呢?
后来,我读到《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这本书中的“空虚感”,有了一些认识:
没有感觉,就是感觉不到本人的存在,觉得体内空落落的,那是一种空虚感——你缺失了其他人都有的东西,或者你站在世界的外面往里看着的感觉,就是有些不对劲,但又难以名状,它让你感到与世隔绝,好像你本应该愈加地享受生活,却没有。
而这样的空虚感会引发焦虑、抑郁,以及家庭相关的问题。
或许,有这种空虚感的人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形态呢?换句话说,那些内心空虚的人,怎样才能让本人重新拥有“感觉”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1.空虚感的产生,或许和情感忽视有关
内心空虚,可能不会被人注重,因为它更像是一种一般的不适感觉,甚至有些人都无法识别出本人的空虚,但其实,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美国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认为,最轻微的空虚感也能影响着人参与和享受生活的能力,而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它会驱使人们考虑结束生命,甚至真正采取举动。
所以,我们要了解空虚的标志和信号:
有时觉得身体是空的;情感麻痹本人是局外人。
这是《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列出来的,如果我们觉得上面的几个迹象正是本人的写照,那就要考虑本人内心能否空虚了,并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
因为空虚感的产生,和情感忽视有关——内心空虚的人,缺少的就是和另一个人产生情感连接。
比如,一个人在人格塑形时期过着孤单又寂寞的日子,和父母之间很少无情感交流,这很可能导致他和别人,以及世界也无法产生情感连接,他就像在情感真空中长大的人,所以他自然感觉不到本人的感觉,体验不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么活在空虚中,要么在成年后寻找其他方式来”填补本人“,可以是交友、参加聚会,以及一些不良嗜好等等。
而这也说明了感觉、情感连接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
正如韦布博士说的:“生命的燃料是感觉。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时代得到充分的养分,我们必须在成年时填补本身。否则,我们就会发现本人活在虚无中。”
2.内心空虚的人,可能患上述情妨碍
前面说了,从小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人后可能有深深的空虚感,他们不只很难快乐生活,还可能患上述情妨碍。
因为述情妨碍,说的是一个人的情感有缺陷,最极端的表现是无法辨认本人的情感,也无法辨认他人的情感。
也就是说,患有述情妨碍的人,他们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足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容忍,甚至感受任何情绪、情感。
想想看,一个感知不到本人情绪的人,怎样能感遭到生命的意义呢?
而这还是和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有关。
当今社会,很多人低估了情绪的价值,把情绪视为麻烦,觉得无情绪就是“多愁善感”、“自怨自艾”、“矫情”,甚至有些家庭里不允许谈论情感和感受,认为表现出情绪就是老练、柔弱、不堪一击,是理性的对立面。
比如,孩子哭泣时,如果是男孩,有些父母可能说男子汉不能掉眼泪,要英勇,如果是女孩,父母可能说哭哭啼啼会让人笑话; 还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必须顺从本人制定的规矩,不允许质疑,更不允许表现出愤怒或不开心等负面情绪;等等。
但其实,情绪是生命的必需品,它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该去战役,值得去为什么拼搏。
所以,在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被训练要消除、否认、隐藏本人的情绪,甚至他们会因这个与生俱来的宝贵反馈机制感到羞耻,直到长大成人。
可见,那些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在成人后很可能无法识别、接受和命名本人的感觉、感受和情绪。
3.走出空虚感,从学会识别情绪开始
既然空虚感源于童年的情感忽视,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走出空虚感,就需要从注重情感开始,而注重情绪、情感,首先要学会识别它们。
第一步,识别情绪。
当然,让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学习识别情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完成:
首先是身体。
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最先感遭到某些情绪的,比如,经常出现头痛、肠胃功能紊乱、以及失眠、乏力等问题时,我们要关怀一下本人的情绪了。
其次是参照人际关系。
比如,当本人不愿和朋友交往时,或身边朋友说本人形态不对劲时,也要好好觉察一下本人的情绪,是不是出问题了。
再次是刻意练习。
因为感受情绪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恢复的。
比如,每天早中晚三次来监控本人的情绪,早上的时候问问本人“我现在是什么感觉?”,然后试着把这个感觉描绘出来(当然在做这个练习时,要提前罗列出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汇),再之后问本人“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半夜和晚上的时候,再把上述过程反复一遍,慢慢地就可能觉察并识别出本人的情绪。
第二步,接纳情绪。
也就是说,当我们晓得本人有怎样的情绪后,接下来要做到不对情绪做任何评价,接受并信任本人的感觉,包括一些负面的情绪,都允许它们存在,不要对它们有偏见,因为情绪本身没有好坏。
第三步,给情绪归因。
或许我们有时很难接受本人的负面情绪,这时就试着去寻找缘由,因为一定是有什么事情激发了本人的情绪,找到情绪出现的背后缘由,就很可能掌控本人的情绪。
第四步,找出和情绪对应的举动。
这需要我们足够了解本人,当情绪出现后的第一时间,会怎样做,而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我们只要了解本人的习惯性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比如,我们在排队买东西时有人插队,第一时间出现的情绪是愤怒,可能会把怒气压在心底,因为本人害怕引发冲突,但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和对方说,“不好意思先生,需要排队哈”,这样我们就会为本人采取了合适的行为而感觉更好,否则怒气不断在,没无机会化解。
当然,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我们要晓得,只需本人情愿花时间去改变,改变总会发生的。
第五步,学会无效地表达情绪。
文章开头我们说了“没有感觉”的感觉,很蹩脚,而重新找回“感觉”,就需要我们无效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这时,我们要选择一些本人认为安全的朋友先练习练习,否则贸然和陌生人表达负面情绪,可能被认为传递负能量,甚至被敷衍,而和相对信任的朋友表达出那些情绪,可能更好地帮本人消化它们,进而学会怎样应对它们的无效举动。
这样,我们就能慢慢找回“感觉”。
当我们感遭到了“感觉”,就相当于和本人建立了情感连结,而当我们可以和亲友表达出本人的情绪情感,就相当于和他们建立情感连结,这些都是滋养我们的重要源泉。
正如韦布博士说的:“人与人的情感联系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让生活更有价值,它是精致蛋糕里的糖,是人性的心跳。”
希望我们都能感觉到本人的感觉。
本文完
感激您的阅读
上一篇:倾诉|一个心里空落落的退休阿姨——当初选择独身 也许是个错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