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书中多处见到“惺惺”两字。如《天星十二穴治杂歌》内庭条:“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肘后歌》谓“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此外,还有“蛤蟆肉上惺惺穴”等。“惺惺”一词究竟是什么个意思呢?
“惺”字最早见于唐代,读作星,此字大概是从“醒”字分化出来。“惺惺”一词,是明白、清醒的意思。唐代僧人玄觉一首谒,内有“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句。意思是对别人的一点点“是”都得记清楚,对一点点“非”则不必去记。宋代朱教儒的词有“只为太惺惺,惹尽闲烦恼”,明代刘基《醒斋铭》谓“昭昭生于惺程,而愦愦出于冥冥”,都是指头脑清楚、灵敏为惺惺。元曲中有“惺惺惜惺惺”一语,此处的“惺惺”即指聪明人、明白人。
针灸医籍中所说的“惺惺”,也是取其清醒的意思。“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意指内庭穴能泄热、降胃逆,故可清神。“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意指间使穴能清心、宁神,故下针后便可使之“惺惺”。又有“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是指对久患腰腿痛者,可配用局部的“应”穴(以远穴为“主”,近穴为“应”),不等针完就会感到轻松。
“惺惺”除了作为一般用语外,还用来称呼穴位。《医学入门》载:“针晕者,神气虚也……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蛤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里穴,即苏。”蛤蟆肉,指肱二头肌于屈时呈隆起处(近人称为“肱中”穴),此处作为晕针的急救穴,又名“夺命穴”。因其能醒昏迷,故称“惺惺穴”。
又,宋代张舜民《画墁录》载:宋仁宗得病,服药未验,召民间“草泽医”来治,用针从脑后刺入,才出针,仁宗开眼说:“好惺惺!”次日病大减。后称该穴为“惺惺穴”,这实际是指脑后的风府穴。可见,两穴都是因其有开窍醒脑的作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