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烟叶是明朝的时候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当然这只是传说,没经过考证。
但是,烟这个东西,自打传入中国开始,几百年来粉丝越来越多。不管政府怎样禁止,大多数时候都会变成提高烟草税,变相的添加了政府的收入,导致最初禁烟控烟变成一句空话。
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瘾君子照样不少,虽然大家都买不起。买是买不起,活人不会被尿憋死,于是就有了许多变相的吸烟者。记得最困难的时候,许多人会到生产队收过的芝麻地里收集干芝麻叶。听说芝麻叶虽然没有烟的效果,却有烟草的味道。也有的会把豆子叶收集起来,捻碎了用纸包起来吸。所以不断到今天,我们村里有许多反感吸烟的人,仍然把吸烟称作“沤豆叶”。
农村人吸纸烟,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之前,因为纸比较贵,吸烟者基本都是叼个大烟袋,不管男女。很多影视作品里的媒婆的抽象,都是手上端个长杆烟袋锅,烟袋锅下边吊着装烟叶的袋子。
当然,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村里边买不起烟袋锅的人更多。买不起烟袋锅的,也有着本人的应急办法。因为这个时候村里开始有小学了,各家的孩子基本上都上学,孩子用过的练习本作业本,就成了吸烟人们的最爱。他们会把那些废旧的本子,撕成大小合适的纸条,一张张摞起来,放在专门装碎烟叶的小箔萝当中。这些纸条不够,到学校捡废纸,到大队踅摸旧报纸,总之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到了。
那时候的烟叶,大都是吸烟者本人种,家人大都不会帮忙。我们这里没有自留地,但是一般家庭的院子足够大。从院子里开辟一小块地,集上买一些烟苗,栽下去。平时做饭洗菜和刷锅用的废水,基本上都用来浇烟叶了。当然,刷锅用的水,第一遍是不能用的,要留着喂猪。长好的烟叶,被整颗的砍下来,搭在本人家院子里的晾衣绳上边晒干。至于烤烟什么的,一般没人会。所以这样的旱烟叶,味道都不会太好,非常呛嗓子。
晒干的烟叶收集起来,需要吸的时候掰下几片叶子,捻碎在烟箔萝,或者本人家缝制的烟袋里,用备好的纸条本人卷。卷的就是人们俗称的喇叭筒,一头细一头粗,最初的纸头用吐沫一沾,一根烟卷就成了。
当然,每个人的水平不尽相同的,手艺也有高有低。我们村有一个家族排行老四,外号叫“万能”的,就会本人烤烟本人卷烟卷,跟买的烟卷看起来没什么两样。由于会的手艺多,所以叫“万能”;又由于心眼多,所以叫“坏四儿”。之所以万能会很多手艺,完全因为生活压力所致。
他结婚比较早,家里孩子多,四个儿子六个女儿,所以生产队的时候,日子很是艰难。听说,他们家的裤子都不够穿,需要几个人一条等等。我记事的时候,他们家已经不像传说的那么困难了,因为前四五个孩子长大了,成了劳力。但是,万能仍然会在农闲的时候,背上本人制造的木制卷烟机出门进城卖烟卷儿,添加家里的收入。因为为人精明,并没有被抓住遣返过。
此时,农村人还是传统道德大于法律,比较讲究辈分大小进行称呼。不过,这样的讲究也只是反应在口头上。因为大辈儿的行成,普遍是因为家境不好,导致结婚比村里人都晚,一代一代传下来,所以才成了大辈儿。大多数村里人,背地里把大辈称为穷大辈儿。也因而,穷大辈儿一般脾气较好,比较随和,成为年轻小伙调笑的对象。
一些爱闹的小子,会偷偷的把小的鞭炮卷在喇叭筒里,看到有些老人又吸烟的来了,尊崇地递上并给点燃。结果可以想象,吸的过程中鞭炮会炸响,博大家一乐。一般没有受伤的话,那些遭到惊吓的吸烟者并不会气恼。因为是集体劳作,平时大家天天见面,互相之间开玩笑取乐也就成了缓解疲劳的一种方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