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想要金榜题名,学霸凭本事,学渣凭套路!为了能考中,学渣们用老鼠胡须写小抄,一粒米盖住6个字,只为能带进考场。
不朽传承时候的读书人,想出来的作弊方法非常多,提前预备的小抄,更让现代人大开眼界。
老鼠胡须当笔,古人搞出缩印版小抄
古代科举考试,一朝考中就是鲤鱼跃龙门,名落孙山只能等待下次机会,有些读书人考了几十年,也没考到什么功名子。当然,这些都是老实人,那些真正敢想敢干的,就想通过作弊来金榜题名。
最简单的作弊手段,无疑就是打小抄,但古人进考场前搜查非常严,根本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把书带进去,就连大一点的纸都不行。那又想打小抄,该怎样办呢?一些聪明的读书人就想到了“缩印”技术。
当然,那时候印刷技术落后,不可能把印刷字体做到很小,于是读书人就“本人动手丰衣足食”,他们把纸张裁成火柴盒大小,然后装订起来在上边打小抄。这么小的纸,又要多写字,用毛笔肯定不行,他们最终用什么当笔呢?答案竟是老鼠胡须。
古人的奇思妙想,是不是让你自叹弗如?他们用老鼠胡须书写,可以把四书五经那些繁多的内容,写到一本火柴盒大小的书里,方便考生带入考场。这些小字小到什么程度呢?听说一粒米能盖住6个字。
虽然字小,但古人写得可不潦草,如果用放大镜看,甚至还能看到笔锋。据清朝流传下来的材料显示,类似的作弊书一套40本,包括了四书五经的重要内容和各类试题参考,可谓是古代小抄的集大成之作。现代学生预备的小抄,和这个比起来,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几乎就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作弊,古人才是专业的
缩印版小抄,只是古人作弊手段之一,在这之外,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甚至胆大妄为的方法。
有一些考生,提前把内容抄在衣服上,蝇头小楷把衣服写得满满当当,然后穿在身上企图蒙混过关。这样一件贴身穿的衣服,可以写下4万字,几乎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衣服,鞋子也是作弊的工具之一,十余万字的缩印版小抄,直接藏在加厚版的鞋底里,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入考场。现代人穿厚底鞋是为了增高,古人穿厚底鞋,是为了作弊,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时代,用处完全不一样。
另外,古人参加考试需要在里边待好几天,笔墨、蜡烛和饭食等,都需要本人预备,而这些工具也没能逃脱成为作弊工具的命运。古人会掏空蜡烛、毛笔等,把小抄放在里边,或者把小抄放到馒头里,等到进了考场再拿出来用。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手段之外,还有的读书人一顿操作猛如虎,直接贿赂主考官,提前拿到试题,然后商定暗号,如在试卷中的某行写上某个特定的词,希望判卷的时候给他们打高分。也许是阅卷工作太繁重,也许是这些试卷评分没经主考官之手,最初这些送礼的人全都名落孙山,进而引发了清朝第一科举舞弊大案。
所以说,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想要作弊成功还得靠本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根本不靠谱。当然,不光是作弊,所有的事其实都是类似的道理,求人不如求己!
官府防作弊,更是煞费苦心
每次科举考试,官府晓得肯定有考生作弊,而考生也晓得官府晓得他们作弊,但依然挡不住有人铤而走险。为了防止小抄带入考场,官府也是想尽了办法。
进入考场之前,首先要经过严格检查,这个检查可不是简单看一眼而已,而是要考生脱了衣服,里里外外细心搜查一遍,耳朵鼻孔头发,都要仔细心细地看,就怕有遗漏的地方。考试之前先脱衣服,几乎毫无尊严可言。再后来,甚至还发展到进考场之前,换上官府统一预备的衣服,个人衣物不准带入考场。
至于考生携带的笔墨蜡烛饭食等,所有的物件也必须经过细心盘查,馒头甚至都要掰碎了检查,确认没有问题了才准带进考场。而为了防止在考场内作弊,所有考生都享受单间待遇,一人一个一平米左右的格子间,吃喝拉撒全在里边,没点忍耐力,还真熬不过好几天的考试。
为了防止作弊,官府也是下了血本,清朝时还有过规定,如果士兵在搜查过程中,当场查出有人夹带小抄,可以获得2两银子的奖励。这笔奖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金钱引诱下,担任检查的士兵当然是能多细致就多细致,生怕错过发财机会。
如果真被查出来作弊怎样办呢?取消考试资历后续几年不能参加考试?那是现代的做法。在古代一旦被查出来作弊,50斤的枷锁往脖子上一套,好好站在贡院门口做警示牌,这一站就是30天,身体差的可能就此一命呜呼,不过就算死了也只能自认倒霉,根本没地方说理去。
自古以来,作弊与反作弊之间,就如矛与盾一样,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双方在不断碰撞中向前发展,然后不断流传到现在。当然,现在的这点作弊手段,和古人相比几乎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上不得台面。
最初,还有一点值得现代人深思,古代作弊字写得那么小,还照样能看清,读书人的眼睛得有多厉害?他们当时可没有护眼灯,能点着蜡烛、油灯读书就算不错了,有的甚至还要凿壁偷光。就这样日夜苦读十几年,也没见有几个近视的,所以说,看书不是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玩手机玩电脑多了,才导致孩子视力越来越差!
作者:芒果很忙
精彩文章推荐:
上一篇:他笔墨还原“天下第一行书”,如王羲之附体,可谓“当代冯承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