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乱颤这个词,给人的全体感觉如春风扑面、性感入骨,而每个字拆开来嚼,也能嚼得满口留香。
花:以花寓美人,或者以美人寓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花与美人扬长避短、相互衬托,使植物有哺乳类动物的性魅力,哺乳类动物有植物的鲜艳、清新。
枝:为什么不是树干?因为树干过于笨拙,一是难以撼动,二是即便是动了,动得也乏味。唯有灵动如枝的身材,才有青春的气味,也才有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的奥秘质感和诱人的魅力。
乱:
颤:摆动幅度小,速度快,
一位面若桃花、腰肢苗条的女人,在那里笑得不规则地、小幅度地快速摆动着。这就是花枝乱颤的白话文释义。
即便是笑着,也只是“树干呆立”,观赏性就差多了。
女孩子都有变成花枝的潜在可能性,如果她在生长过程中没有遭到太多的障碍,那她将来就可以笑得花枝乱颤。如果成为女人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障碍,那就不太可能了。
障碍多半来自文化,特别是家庭或者说父母所传承的文化。鲁迅说,文化就是限定。用在女人身上,文化就是限定她成为女人的东西,如道德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等。过于“严厉”的文化,其实是反人性的,至多是反“花枝乱颤”的。过于严厉的“文化”,会使女孩子在变成女人的过程中不太“敢”让本人长得像花一样漂亮。她们想变成花,但又害怕由此导致的“文化”的惩罚,待到内心争战结束时,花季已经过了。这样的女孩儿,在该开花的季节却没有花的容颜,反而是面色晦暗,或者用满脸的青春痘拒男孩儿于千里之外。
身材也因而受影响。过度“文化”的女孩,要么把本人的身材弄得干瘦——那不是花枝,而是钢丝了;要么弄得很肥——前面已经说过,那是树墩,不是花枝。二者都可以避免本人“招蜂引蝶”,也就避免了现实冲突。与身材有关的事,也都与嘴巴有关。内心不宁静的人,多半会跟本人的嘴巴过不去,这是现代心理学证明了的现实。这些人要么吃得过多或者过少,要么极其 嗦,老是用嘴巴虐待他人。
过度“文化”是一种过度的规则。有规则就无法“乱”了。人虽然也是能够享受规则的动物,但若只能享受规则,那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该乱的时候,要能够乱才行。人性从来都是矛盾的、冲突的。
当然,举手投足也要有规则,但不能过度。过度了,人就生硬,就不会有“颤”的效果。不会“颤”是什么呢?也许是呆滞,也许是笨拙、缓慢地,只朝一个方向移动,就像当年耕田用的手扶拖拉机。
人的身心从来都是统一的。看一个人的外表,看一个人举动的样式,就基本上可以晓得他或者她的内心风景。从来就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掩饰什么。
春风吹过,一阵阵的花枝乱颤,这让我们晓得春天来了。也不一定要在春天,即便是在天寒地冻、万物萧杀的季节,也总是有美好的女性在那里用醉人的笑脸和灵动的身躯制造春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