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延迟满足”概念广为流传。
一个人成功被媒体归功于“延迟满足”,一个人不成功也被归结于缺少“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成为各路育儿专家们的法宝,父母的制胜武器。
看看聊天群里,不时有小伙伴提到“延迟满足”,认为不马上给孩子买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人不在少数。
甚至还有许多家长,在孩子想喝奶、想喝水的时候,都故意拖延时间,美其名曰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
有宝妈私信我,到底什么是“延迟满足”?这个理论真的这么牛逼吗?我们应该什么事都让孩子“再等会儿”吗?
所以,今天特撰文跟大家好好聊一聊什么是“延迟满足”以及其在育儿中的误区与正确姿态。
延迟满足理论起源
相关材料显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掌管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有32名孩子参与了实验,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8个月。
实验开始时,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只要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面前都摆着这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棉花糖、软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面前的食物,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双份食物。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大约只要20%的孩子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双份食物。
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18年之后(1986年),研究者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忍耐力、克制力”强,最初得到双份食物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美国高考(SAT)中的成绩更优秀。
43年后(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担任最高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些人在事业生活方面也确实比较成功。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认为找到了成功育儿的“法宝”: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既然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由“心理学家”米歇尔举行的“世界著名实验”,那么我们似乎更可以“不假思索”地拿来用。
许多人甚至没有细心揣摩媒体、专家、名人在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中缀章取义,甚至添油加醋。
被误解的“延迟满足法”
现实上,这项实验最后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但是,当大家以讹传讹之后,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人曲解或虚构了一套“延迟满足”教育法。
第一、偷换主体——延迟满足从孩子决定变成家长控制
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本人自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
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本人做出的判断;能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本人做出的决定。
选择现在吃、忍一会儿吃,或者是中途发生变卦等孩子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会被批评,更不会被强制执行。
这个与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有很大不同。
一个孩子面对喜欢的玩具,是本人控制愿望决定不要,还是爸爸妈妈在替他控制愿望,差别是非常大的。
现实里,往往不让孩子吃东西,不给孩子买玩具,不满足孩子这个、那个,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与父母的决定。
孩子没有选择权,更谈不上主导,以及为结果担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认为,只要孩子本人自动接受这样的忍耐过程,而不是被迫接受的,才能够真正锻炼孩子的内在意志力,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甚至当获得双份食物时才能够收获真正的快乐——自决心与成就感。
第二,逻辑臆想——实验并没告诉如何科学培养延迟满足
米歇尔教授的贡献是让我们意识到自控力可能在人的未来成就方面有我们以前没无意识到的影响作用。
他的实验只能说明如果孩子在5岁左右能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长大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在我理解,这只是一个现象的描述。
这个实验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后面这个两个结论都是大家在这个实验基础上本人“逻辑推断”出来的。
第三,断章取义——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学会等待或压制愿望
很多人看到“延迟满足”这个词,自然而然地就将“延迟满足”等同于等待。
所以许多家长在“锻炼”孩子这个能力的时候,就简单地转化为“让孩子多等等”。
现实上,我们再回过头来细心看这个实验。
你会看到有一些孩子并没有马上就吃掉眼前的食物,他们很想得到双份的食物。他们有的捂住眼睛,有的故意兜圈,有的唱起了儿歌,甚至还有的踢桌子、拉辫子,敲打食物···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是在我们日常的家庭环境中,或许很容易就度过这十五分钟!因为两头看一本书,甚至看一部动画片,就打发了。但是,单调的房子里就TA一个人,没有事情可以做。
所以,当孩子选择忍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运用智慧来协助本人度过这个“无聊又漫长”的时光。
坚持15分钟的孩子不止是内在意志力的强大,更是应变能力,智慧的体现。
延迟满足绝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或压制愿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获得长远利益的综合能力。
错用“延迟满足”危害有多大
第一,孩子缺乏安全感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
尤其是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平复情绪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基础生理需求,比如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喝奶都要通过“延迟满足”,就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构建。
同时,在父母长期不及时回应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慢慢地“意会”父母的行为:“我只要表现得好,乖乖地等着,才可能满足于我的需求。”
父母无理由地拒绝满足或延迟满足,孩子无故地等待,都将让孩子对本人的生存环境产生怀疑,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表现出攻击性。
这样的孩子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很难自动走向独立。
第二,孩子内心产生冲突与矛盾
父母在很多事情上希望孩子能“快点儿”。
“要来不及了,快点起床!”
“吃饭能快点吗?我送你上学后还要上班呢!”
“再不快点写作业,就别想睡觉了!”
······
但又在满足某些需求上跟孩子说,
“等明天再说!”
“等你下次考100分了,我就给你买。”
“等你长大了你本人就能买啦!”
······
一会儿“等等”,一会儿“快点”,那孩子到底该怎样做?很多孩子被搞得不知所措。
不经意间,“延迟满足”成为家长控制孩子的一个工具。
在这个工具操控下的孩子必定内心产生严重的矛盾,别说发展自控力了,即便大众水平可能都难以达到。
哪些因素影响自控力?
现实上,许多家长采取延迟满足法不过是为了培养并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因为他们认为自控力是孩子获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就来谈谈自控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一、自动权影响自控力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本人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自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
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本人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关于自动与被动对孩子自控力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卡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1995年,考克斯卡及同事通过实验研究将孩子的顺从行为分为约束性顺从和情境性顺从。
情境性顺从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是一种由外部动机诱发的外控行为;
约束性顺从是儿童发自内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来约束和调理本人的行为。
共同商定的规则,才能更容易引发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这种自动的顺从行为,才能发展为良好的自控力。
第二、信任感影响自控力
在米歇尔“棉花糖”实验之后,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 重新做了这个实验。
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 A、B 两组。告诉孩子:“你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待会叔叔去拿一些全新的愈加漂亮的蜡笔给你们用。”
几分钟后,A 组的那个成人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 B 组的成人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之后,同样的情况又反复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A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而B组孩子再次得到一次道歉。
经过这两次之后,Celeste Kidd教授开始引入“棉花糖”实验。
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 组(也就是两次成人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 B 组(没有信守诺言被道歉)的孩子高出四倍。
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与Celeste Kidd教授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当孩子身处一个信守诺言的环境,即便再小的事答应了孩子就会做到,那孩子也更情愿自控;但如果他们处于“出尔反尔,连哄带骗”的环境,就会得到对环境的信任,就不会产生自主的自控行为。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父母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孩子看中一件家里已经有的玩具,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钱没带够,等下次带钱了再给你买。”其实父母内心里根本没有所谓的“下一次”。
这样欺骗方式只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感,更会影响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着眼于迅速获得眼前的利益。
此外,孩子的家庭环境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米歇尔当年“棉花糖实验”中,并没有调查这20%优秀孩子的家庭情况。
比如家庭教育程度、成长起点、孩子视野、家庭经济条件、平时能否能够经常见到或吃到实验中的诱导物,如棉花糖等,都是影响结果的因素。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教授的实验有问题,实验本身是没问题的,只是急于求成的家长们如何看待和使用的问题。
所以,正确的“延迟满足”是一项孩子自主发展出来的能力,而不是被父母刻意训练或者逼出来的能力,更不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单纯地让孩子接受等待,以及一味地压制他们对某些物品占有的愿望。
面对孩子的需求,我们不是控制他们,而是需要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不满足还是延时满足。
无论孩子的要求能否合理,孩子都应该有知情权,他们有权利享受即时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有权利晓得需要等待才能获得满足的缘由,还有不能得到满足的缘由。
只要明白缘由,才能协助他们成长,协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凡事控制孩子是最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但也是最差的方式。
那些在管制较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因为没有发展出选择的力量,愿望也极少得到满足,内心自然就充满匮乏感,对于眼前利益就很难自控。
而当父母真正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给予孩子民主的沟通氛围,孩子的内心是充满安全感、丰盈感和幸福感的,往往对眼前的利益不会有强烈的渴求与需要,也不会那么迫不及待,反而能够选择耐心坚持。
还是那句话,教育孩子,还是需要修炼本人!
更多干货资源与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WE亲子绘本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