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老胡同,全长786米,始建于元代。是中国独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属于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坐地铁2号线转6号线,约40多分钟后,便到达了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从西北口出地铁站,抬眼就瞧见那个高大的南锣鼓巷牌楼了。
南锣鼓巷,清乾隆十年便予定名。民国后,不断沿称锣鼓巷。可到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却改称了辉煌街。直到彻底否定“文革”后,才恢复了原名。
自清初起,满族镶黄旗户在南锣鼓巷居住,逐步发展出十几条胡同。其中既有大户世家,也有小户市民,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羊肉铺、小酒铺、药铺等等。
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瞧见没——这是一位纯河北人打扮的农家汉子,在打“莲花落”(快板的一种)。这汉子的装束很容易让人想起《小兵张嘎》、《地道战》之类的老电影里的正面人物。
不知何时起,陈旧的街巷有了餐馆、民俗工艺品店、服装店,有了客栈会所,也有了许多创意工作室……于是,南锣鼓巷成了继三里屯、什刹海之后,北京的又一条热闹去处。
南锣鼓巷,既是陈旧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传统的又是时髦的。徜徉在这里,会感动于老北京胡同的神韵,会冷艳于当代文化的时髦。
更会感叹:陈旧传统与时髦竟然可以这样融合在一起。
在南锣鼓巷里,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总统
遗憾的是,南锣鼓巷还在改造之中,一些深宅大院不开放,也不知那些名宅名园在哪条胡同、能否开放,只是随着人流走……
人的感知,会随着环境而变化——同样的几支鲜花,插在古瓷瓶中、插在普通花瓶中,便会产生不同感觉。同是喝茶,坐在海湾边,坐在车水马龙的街沿上,坐在幽幽的老屋中,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在南锣鼓巷转悠,就是这份感觉。
走在南锣鼓巷,很容易让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不由自主地“文艺起来”。于是,南铜锣鼓巷也成了全国各地文艺者们必来的地方。
行走在南锣鼓巷,会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瓦楞上的青草,朱门前的门墩,椽头上的雕画,小院里伸出枝条的老树……似乎诉说着前朝故人或褒或贬的故事。
近些年,不少电视剧纷纷在这里取景拍摄,旅行者也把南锣鼓巷作为北京的必游景点。于是,过去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南锣鼓巷,便渐渐地从沉睡之中苏醒过来,展示在她的无限创意元素。
瞧——这家商店的名儿叫“咂摸”。它的意思是:细心品尝,揣摩。可是在河北、山西一带的乡下,这个词儿又代表着小孩子吃奶时,手舞足蹈的动作,这就添加了北方语系的丰富多采性。
南锣鼓巷里有名的历史遗迹不少,清代亲王僧格林沁的王府、婉容的婚前住所、茅盾故居、段祺瑞政府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等等......
瞧:这就是大画家齐白石的旧居。
这就是传说中“文宇奶酪店”,这家店的生意能红火到——先排队付款,然后再排队取奶酪。当然当然,肯在这儿排队拍出“银子”,再排队取物的人们,基本是美女吃货们。
花格窗棂后的布帘,斑驳泥层缺了角的照壁,缝隙中长着青苔的砖路,躺在园角落还孤芳自赏的太湖碎石……好像隐藏着王公贵族的轶闻。
漫步南铜锣鼓巷,蜿蜒的胡同、斑驳的灰墙、垂落的古柳……京城百姓浓郁质朴的生活气味,扑面而来。
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本人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都有着各自的趣闻和掌故。
在丽江,你会想到青年男女“有约”的爱情;在成都宽窄巷,你会想到八旗子弟的慵懒而悠闲生活;在南锣鼓巷,你会想到官员大臣、平民百姓或清或浊的生活……
快瞧——我发现了什么?俩名女老外竟然每人抱着一个老南瓜。我忙将相机镜头对准了她们——
见状,这俩女老外不好意思了,穿灰衣上衣服的女老外笑着对我说:“No,please dont!”(不,请不要!)
我也笑着,指着南瓜回答:“This is very delicious!”(这个非常好吃)
听我用英语回答她们,这红衣女老外也操着结巴的中文说“35块钱,一个,太贵啦.....北京人就会坑我们这些外地人,太坏啦!”
我了个去,这俩老外真把本人当家里人啦。闻讯,我哈哈大笑起来。
彼此敌对挥手告别。
北京的三里屯酒吧街我去过,那儿出没着红男绿女,色调是彩色的;夜晚的什刹海酒吧街我也去过,那儿的色调暧昧,是粉红色的;而南锣鼓巷的胡同街里,各色游人沐浴在盛夏的阳光里,是翠绿色的。
这儿就是有名的“同仁堂”旧址——电视剧《大宅门》的次要拍摄地。
有谁晓得这“天下第一村的烧饼”产自那里吗?
瞧——这儿竟然出现了马迭尔冰棍。这可是哈尔滨的特色冷饮。
马迭尔,由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品牌“马迭尔”从清朝到民国不断用到现在。
马迭尔冰棍的特点是“甜而不腻,冰中带香”,且无膨化剂,牛奶、鸡蛋等投放比例远高于一般的冰激凌。
此外,马迭尔冰棍不象别的冰棒用纸包装,然是一根根冻在冰箱里。游人拍出银子后,店家便递过冰棒,直接拿着吃便是。并且马迭尔冰棍从不零售,只限于专营店出售。
不过,这马迭尔冰棍也着实不便宜——10元人民币一根。
瞧——这就是我买的马迭尔冰棍,没有纸包装,咬一口冰中带沙还掺合了浓郁的奶香,确实好吃。
从清末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锣鼓巷以运营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铺面建筑风格朴素,留下不少名人的脚印。因而,它也有了一个“新名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这里的每条巷子和胡同,基本都是与元大都同时建造的,是大都次要的“里坊”之一,算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就是大名顶顶的地方戏剧学院,这地段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
这里培养出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如: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等等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晓得“创可贴8”,是因为看电视剧《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外国达人叫江森海很引人瞩目,这个店和这个品牌是他创建的。
店里还是有蛮多小东西,每件T恤上的创意各不相同。
哇——吃货们瞧见了便会兴奋的地方。
哇——吃货们瞧见了便会兴奋的地方。
发现一个可以入内参观的四合院儿,于是便走了进去——
原来里面是一个买北京小吃的地方。
豆汁和焦圈——
山里红——
卤煮——35元一小碗。
炒肝——15元一碗。
我要了一碗“炒肝”,外加二两肉包子——25元钱。贵吗?
后圆恩寺胡同7号,原是清代庆亲王次子的府邸,园中有西式拱形圆亭、喷泉,又有来自圆明园的刻石,中西合璧。这所宅子从1945年12月到1949年1月,蒋介石来北平下榻于此。
解放后,此处曾先后成为中共华北局办公处、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外友协,现是敌对宾馆。
后圆恩寺胡同13号即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
茅盾1974年搬到后圆恩寺,直到1981年病逝,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初7年。
快瞧——发现了“谢馥春”,这可是来自扬州的著名化妆品!
单就南锣鼓巷的酒吧茶室、吃货玩意,与国内其它古城老巷相比,没有本质不同。但由于它们的载体各自独特的人文风貌和自然环境所致,给人的认知和感悟就会有所不同。
又发现一个好象是小吃城之类的地方,进去瞧瞧——
果然是个小吃城,只不过现在正是员工就餐时间——你瞧,俩个服务员揣着名式餐具,一个大胖子正逐份儿打饭菜。
继续往里面走——
这个标牌很有点儿威力,可能会让小偷们望而却步——
发现一个粘伙子正在精心制做武汉老通城豆皮。老通城豆皮是湖北的乡土风味小吃,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熟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
老通城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据传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如今遇到了乍能不品尝一番?于是,要了一份,两块豆皮,20元。急不可耐地吃下去第一块后,咂咂嘴,感觉味道很一般嘛。
也是广告吹的响吧。
......3个多小时后,我从南锣鼓巷的东头走出来了。总体感觉:南锣鼓巷值得来一次,但也仅仅只是一次而已。
相信重建后的南锣鼓巷一定会更精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