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收藏】关于传统对联的一些常识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首先,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一)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反复的字。

(二)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两头的对仗有承继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准绳,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需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描述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方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造楹联的大忌。

  以上引见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 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

其次,一些传统对联的次要制造方法,摘录如下:

一、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抽象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猎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柔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视线,使游人留连忘返,沉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二、反复

为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愈加抽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两头隔地运用或者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材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愈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无情趣。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两头间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历。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抽象地表述了本人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可谓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三、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堆叠运用,对革命情势的发展作了高度抽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由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顶真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拍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拍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腾跃尽纳联中。

下面一副戏台联可谓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五、析字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造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拆拼法。在制造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言语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方式

1.拆字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这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婚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鳳”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2.合字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对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听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戰”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六、镶嵌

人们在写作楹联时,经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镶嵌法是联语创作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因其用途较多,人们愿知难而进。古来颇多佳作传世。

1.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2.镶嵌姓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

柏成林丛夏岳高。

 3.镶嵌序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4.镶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5.镶嵌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6.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7.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七、加减

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添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

1.加字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初撰一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到的春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愈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

2.加笔划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点缀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留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内容便大相径庭,父子俩也只要自叹倒霉而已。

3.减字

楹联的针对性楹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将上下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八、翻造

将别人创作的楹联作某些必要的改动,用以表达本人写作楹联的宗旨的楹联创作方法称作翻造法。请看:

在野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河南南阳岗诸葛武侯祠大殿门前两旁的一副楹联,上联歌颂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品格;下联为诸葛亮早年隐居地是襄阳、南阳之争而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在参观武侯祠等古迹时,看到了这副楹联,易数字而成一副新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功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该联寓意新颖,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可谓翻造联之佳作。

九、双关

双关法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构成言此而及彼的言语效果,两者在方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次之分。双关的方式次要有谐音、借义两种。

1.谐音

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欣赏这样的楹联,谐趣无穷。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对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又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精确抽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2.借义

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不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如: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联语简约却富于哲理。又如: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

十、同音

同音法即同音异字法,又称异混,它跟谐音法一样,都是建立在汉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础上的,与谐音法不同的是,它是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楹联之中,常见的同音异字法楹联有如下几种样式: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这副楹联写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制造难度较大,常将其附会于名人雅士。有一种说法是:李调元一次正与农家大嫂谈天说地,一群鸡跑来啄食晒场上的稻子,两个挥舞竹筒的小孩把鸡赶走了。大嫂见状,便出上联请李调元答对。正在李感到为难时,偶然发现屋梁上一只正东张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惊跑了,他心中一动,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构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别是六组同音字字义各异,对仗工稳,是一副绝妙的同音异字对联。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这副楹联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两件烦事,联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双声兼叠韵,相间出现于联语中,则生发出奇趣,使联语的文娱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3.同音异字间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十一、转类

转类法又称多音法或异音法,它与同音、谐音等方法利用汉字同音异字不同,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形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如果不懂读法,很难理解联意。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构成联句。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对该联的读法,方舟认为共有十种,有的则认为更多,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两种: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再看下面一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喜欢读书,等到年老喜欢读书之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十二、回文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用回文法制造的楹联常见的有两种格式:

是上下联是两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对称回文。在回文法楹联中,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客上天然居,竟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称回文中,还有一种谐音回文,其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谐音回文中,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这种楹联顺读倒读往往会产生联意上的不同。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这副写景楹联把春风吹拂红花送来阵阵花香、细雨滋养春树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绘的很细腻生动。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联意则变成了蓝天连碧树,春景润春雨;大地红香满,花儿随风舞。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春雨春风中送来的阵阵清香。

十三、用典

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本人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十四、比喻

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使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方式

1.明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2.隐喻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3.借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听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十五、夸张

请看: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酒店的楹联。作者借助于本人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再看一副名胜联: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潮”与“骑”、“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利用“千骑急”和“万山来”之气势,来描述“潮”之涨落之势,在艺术表现上仍给的以逼真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再如下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抽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十六、数字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使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满和谐的艺术体裁,有鬼斧神工之妙。

十七、方位

常用的方位词次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言语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澎湃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十八、联绵

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描述词对描述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