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9年,乾隆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后,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汗国旧地全部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展开了长达70年的拉锯战,最终大清帝国依靠其庞大的体量才降服了准噶尔汗国,在与准噶尔汗国的和平中,清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再加上准噶尔经常性降而复叛的小动作,着实让乾隆伤透了脑筋。
为了彻底处理隐患以达成长治久安的目的。乾隆一方面将准噶尔人迁移到内地,一方面也从内地移民到准噶尔旧地;同时,在准噶尔旧地设置伊犁将军府,并从东北的索伦部、锡伯部,内蒙的察哈尔部抽调精锐到伊犁驻防,加上归降的准噶尔骑兵组成的厄鲁特营,号称伊犁四营。伊犁四营是大清帝国统治新疆的“定海神针”,今天着重来讲一讲锡伯营第一悍将额尔古伦的故事。
额尔古伦,伊拉里氏,锡伯营镶红旗人。他出生时,新疆已经全部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彼时的大清帝国最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清军踏遍了东亚各个角落。1799年,乾隆去世,大清帝国最强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帝国进入了衰退期,是为“嘉道中衰”。就在大清中衰时期,大英帝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大英帝国迫切希望打开中国的国门,奈何清廷油盐不进,于是大英帝国决定给大清使一下绊子,顺便也检测一下大清的实力到底如何。
1826年,英国人出钱出枪、中亚浩罕国出兵出人,共同赞助大小和卓的后裔张格尔入侵南疆地区。彼时清军多年未经战阵,南疆诸城的清军被张格尔叛军击溃,张格尔占据了大半个南疆,并预备攻击清军在南疆最重要的据点阿克苏,阿克苏是沟通南疆和北疆的重要节点,也是清军重要的补给站,一旦张格尔得手,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清军的主力又远在关内,阿克苏守军单薄,情况万分紧急,伊犁将军常清看着案头上关于阿克苏求救的战报,脑袋都大了。
在这关键时辰,时任锡伯营管带的额尔古伦自动请缨,要求带本部锡伯营官兵前往驰援,常清望着额尔古伦坚毅的身躯,感动的热泪盈眶,随即为额尔古伦补充了大批军械和粮草。就这样额尔古伦带着1000多名锡伯兵,翻过天山、越过沙漠前去救援阿克苏,在额尔古伦“不要命”式的行军速度下,锡伯营及时赶到阿克苏,当时张格尔已经逼近阿克苏南面的浑巴什河,距阿克苏仅80里地,真是好险啊。额尔古伦迅速抢占浑巴什河有利地形,并从锡伯营中拣选300精锐作为“尖刀部队”,由本人亲身带队,去袭击张格尔叛军大营。
当时张格尔叛军有6000人,而额尔古伦只要300人,看上去是鸡蛋碰石头,但额尔古伦却创造了奇观,他硬是带着300锡伯骑兵,打垮了配备英式燧发枪和大炮的6000叛军,是为浑巴什河大捷。此战,扭转了南疆清军一路溃败的颓势,也保住了清军在南疆的桥头堡,为将来清军收复南疆保住了一个重要的前进基地。
浑巴什河大捷后,张格尔虽然战胜,但手里依然有10万人,额尔古伦依旧处于劣势,他只得坚守阿克苏等待清军主力部队的到来。不久后,杨遇春率领3万清军抵进阿克苏,南疆清军士气为之一振。杨遇春着手收复南疆各失地,因额尔古伦熟悉当地情况,且为叛军所惧,杨遇春经常将额尔古伦所部用作突击部队,专打叛军的“硬茬”。额尔古伦参加了柯尔坪、大河拐、洋阿尔巴特、排子巴特、沙布都尔庄等战役,均取得了胜利。后来清军歼灭了张格尔叛军主力,张格尔带着200多人逃得无影无踪。
道光皇帝下诏让杨遇春率清军主力班师回内地,并叫伊犁将军长清带队在南疆搜抓张格尔。常清则让熟悉地形的额尔古伦寻找张格尔,最终在喀尔铁盖山觅得张格尔的踪迹,并成功追上了道光心心念念的张格尔先生,张格尔晓得一旦落到清军手里,自然是逃不过凌迟活剐的酷刑,于是想拔刀他杀,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锡伯营马甲讷松阿、舒兴阿等夺刀并生擒张格尔,还活捉其手下8名头目,额尔古伦将其一并打包送到常清大帐。常清也毫不客气,把他们洗洗干净,派重兵押往北京午门献俘,道光将张格尔及手下头目在午门“展览”,之后也不废话,将其全部凌迟处死,相较于他们形成的几十万生灵涂炭,被凌迟一点也不冤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