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卿。郡之西关外人。现年近六十矣。初学画。弃而攻石。其刻画不作杨周陈法,自出新意,以工笔山水人物,施之石上,刻成图画,作凹凸状,即俗所谓薄意者。然点缀勾剔。未尝不参用玉璇遗意。复能于法外取情。虽古朴稍漓。固难能也,尝就一径寸之石刻春夜宴桃李园图,图中大如树石人物。小如人之须眉衣褶。花卉之柯叶筋脉。均逐个剔出。......余尤喜其写意花卉,极可玩味,然清卿老矣,能得其法嗣者无人,而谦和恬退。不立声价。尝请为余作。佳刻,因循久之,自怅无佳石,可付之也。”
——《寿山石谱》·龚礼逸
林清卿小照
在上世纪的寿山石行当中,有一群特殊的人,名为秀工。
世家缙绅供养专属门客,是我国古已有之的风气,秀工这一用人制度也是由此衍化而来。福州当地的大户们本人提供石材,招徕优良的雕刻师们,供给食宿与薪金,以求他们不断完成好作品,当地人称其“秀工”。
“秀工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秀工的创作往往没有时间限制,很多时候甚至没有题材限制。秀工们拥有充容优裕的心态,能将本人最擅长并最感兴味的一方面投入于创作中,细细揣摩,精益求精。
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层隐形的好处,就是可以跻身文化上游。当时显贵多与文人阶层交游,秀工们可以因此深入到平日没无机会接触的艺术学问。
林清卿 田黄石 江畔折柳图印章 福建东南2020秋拍释出
纵使豪门钱多,然而好秀工少,能称得上大师的秀工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之中,林清卿可谓是出类拔萃的一员了。
在《寿山石考》中是如此记载的:“薄意以今侯官林清卿为著,尝为余谈,以花卉为最。......次则山水,以意为之,取其神远。米家之泼黑,维摩诘之画中有诗,无以复过。又次则人物,透剔为精。”
林清卿薄意 陈子奋篆 | 田黄石 梅花薄意闲章 福建东南2017秋拍释出
从中不难看出,林清卿最擅的是薄意,在薄意中又以花卉为最。张氏将其与米芾、王维之书画相比,可见其薄意的诗画性与文人气,也是清卿的独特所在。
林清卿的薄意为何能大放光彩?大家都晓得这来源于他的作画功底,但更重要的是其后的文人传统与文人素养。
林清卿的薄意作品中,处处可见文人画的精神。在纸上林清卿作画不一定比得过丹青好手,可论在石头上以刀为笔,妙手生花,别人也比不上林清卿了。
林清卿作 鹿目石岁寒三友图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4春拍释出
尤其当时正值都城坑石与鹿目格石频频产出的时期。此二石种脂润浓郁,可媲田黄,但也都有色层薄、石身多裂格的现象。而且东家提供的往往是稀缺的贵重石材,以致“雕人藐视不敢琢,审曲面执争分毫”。
这时,能最轻薄地修饰石病的薄意之技,就大有发挥余地了。林清卿面对石材的裂格,往往能根据纵横、角度的不同,化为各色天然花枝、树干。有时面对无杂无裂的石材,构思起来反不如有正色裂痕的石头。
现在看林清卿的作品中常可见都城坑石,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林清卿 高山石 花卉薄意对章 福建东南2018秋拍释出
林清卿薄意刀法灵活多变,基本功扎实。其沿着墨迹用刀“勒线”时,洗练流畅,又稳又准。
而刮去除了“勒线”以外的部分被称为“剔地”,太深太浅都不行。林清卿剔地的手感恰到好处。所谓“地平如镜”,听说连树干疤节和花叶蛀洞间的剔出的小小底地都非常平整。同时边缘有肥圆的堆积感,极其立体。
林清卿作 《秋菊盎然》章 寿山石(都城坑)
自林清卿成为炙手可热的秀工后,在各大名肆与大户人家中,常与书画家与文人雅士来往交游,互相学习,影响深远。
回头看去,秀工这样以如此高质量的规模存在于历史上的特殊职业,如今已经不可能再有了。那一段风云际会与其中涌现的名人逸谈,实是一段难以复制的佳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