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秋色渐浓,集安市凉水乡进入了一年中最灿烂的季节,红色的碱草与茂密的灌木丛相间,白色芦花飘扬,候鸟南迁。成片的梨树和苹果树,发红的梨儿和苹果压弯了枝头。
采摘的游客
人努力,天帮忙,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年。午后阳光的照射下,被秋风染过的金色良田阡陌相连、层层叠叠,从山脚逐级盘绕到山顶。从山上向四周望去,满眼的梨儿和红彤彤的苹果,这里便是凉水乡二参场社区的采摘园。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昔日的荒沟已没有了往日容貌,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这里的生活。
在杨家采摘园,杨大哥正和家人忙着摘梨,预备明天拿到市场去销售。杨大哥种了20年的梨和苹果,写了20年的种梨日记,今年他种的梨和苹果无望获得大丰收。
二参场的秋天硕果累累
说起二参场,那可是小有名气。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二参场社区(原名集安市第二参场)于1958年建场。当时,充足的土地资源支撑了二参场的鼎盛,职工达350余人,是市里的纳税大户。可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参地资源减少,人参产量低,价格低,生产成本过高,企业负债过多,参场显得力不从心,辉煌不再,职工年收入仅千元。
1997年,二参场进行了企业转制,实行人参分户运营,自傲盈亏,参场工人走上了承包之路,暂时处理了困难。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参场内宜种人参的林地消费殆尽,参场的工人再次陷入了窘境。为了改变职工生活窘迫的形态,参场通过在参后土地上种植果树,发展果树种植,将希望寄托在了栽种果树上。
当地果农盛装采梨
2007年实施企业改制并轨,企业改制后,打破国有企业的参业集体运营模式,企业用山场人参抵顶职工工资,实行分户运营税费自傲的发展方式,逐渐实现人参产业向农特产业的转型。2015年,二参场果园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为了加快二参场发展,2016年凉水乡党委、乡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40万元,用于发展果树种植。2017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20万元,其中投资70万元,拓宽景区道路4200延长米;投资50万元,种植北京红梨和寒富苹果410亩。并成立凉水朝鲜族乡旅游发展公司,与30户水果种植户初步达成协议,水果由旅游公司统购统销。
傲立枝头的“北京红”
同时,凉水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集安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二参场果园旅游开发项目,将二参场果园正式更名为集安市风情天梨山庄,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餐饮等服务,构成以赏花游、水果采摘游、乡村民俗游、休闲生态游及民俗风情游为主基调的旅游体验区。
为了提高知名度,2017年,集安市风情天梨山庄承办了集安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集安市风情天梨山庄首届梨花节暨朝鲜族民族文化节。2018年,承办了集安市风情天梨山庄第二届梨花节暨朝鲜族民族文化节。通过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省内外旅游团体和游客前来观赏玩耍。
小朋友笑开了花,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今日的二参场,已拥有果树12万株,分布南北四条沟里,把光秃秃的参地开发成了又青又绿的花果山,把参娃子换成了果娃子,还收获了“集安市风情天梨山庄”的雅名。居民的收入也从原来的人均不足万元达到了现在的人均纯收入2万元。
“果农富、生态美”的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居民们也在致富路上大步前进。
来源 吉林农村报
作者 高嵩 刘柏良 张帆 记者 徐文君
总编 孟繁杰 石巍 韩铁英
编辑 初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