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超然楼毁于烽火后,清初,济南的士绅在原天心水面亭以南的水岸上,即原超然楼旧址附近另建一亭,亦名“水面亭”,亭后有楼,仍称“超然楼”,但其规模远逊于元、明时期的超然楼。
复建的超然楼逐步成为客舍,供来济的学生、举子们居住。作为超然楼的孑遗,新建的水面亭成为追思先贤、名士聚会的所在。但至迟在嘉庆年间,重建的超然楼以及天心水面亭再次一并破败。
清代,超然楼规模虽变小,但其影响力丝毫不弱,包括蒲松龄在内的众多名士都与其有或多或少的渊源,并为其留下了珍贵的作品。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著名的小说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次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蒲松龄以数十年时间创作狐鬼系列小说,并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先后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二年(1663)、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四十一年(1702)至多六次来济南参加乡试,均落败。期间,蒲松龄不王士禛影响,他来济南时曾多次在超然楼赁屋居住。
学政,又称学使。清初沿明制,各省多设督学道,后改为提督学院。清朝初年山东学政署驻青州,康熙二十七年(1688)移驻济南,雍正四年(1726)升为提督学院。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山东学政署“旧在县东塔行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移建大明湖之南,原至道书院也。”山东学政施润章在《提学道题名记》中开篇即说:“山东提学道署,在济南府治之北,大明湖上。凡天下官署皆南面,而此独北面。”意思是该衙门大门冲北,面向大明湖。学政衙门外不远,就是超然楼。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的两位“恩师”都曾任山东学政。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初应童生试,以县、府先生,吾师也。”蒲松龄来济南时居住在学政衙门前的超然楼,也是为了更方便的探望恩师。
清康熙五十年(1711)72岁的蒲松龄,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叔琳。黄叔琳(1672—1756),幼名伟元,字昆圃,号金墩。时推为巨儒,世称北平黄先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黄叔琳被任命为提督山东学政,在座师王士禛的举荐下认识了蒲松龄。康熙四十九年(1710)夏,黄叔琳在济南,恰逢蒲松龄带儿子赴济南考试,居住于超然楼,黄叔琳便接见了蒲松龄,并向其索求《聊斋志异》。
蒲松龄在超然楼居住时,徜徉在大明湖的山水间,不经意地就把超然楼的美景和他屡受科考不中的困扰写到诗篇中去。蒲松龄所作的《客邸晨炊》,将本人在超然楼边生活的情景记录了下来:“大明湖上就烟霞,茅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泉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当时,蒲松龄在超然楼赁屋居住,本人动手做饭。康熙三十六年(1697),58岁的蒲松龄来到济南,在超然楼居住时写下了《稷门客邸》一诗:“年年做客芰菱乡,又是初秋送晚凉。露带新寒花落缓,风催急雨燕归忙。浅沙丛蓼红堆岸,野水浮荷绿满塘。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67岁的蒲松龄应友人之邀,再一次来到济南,住在大明湖边的超然楼,他在这里写下了七言绝句《夏客稷门,僦居湖楼》二首,诗中写道:“西来僦屋水云间,枯坐摊书四壁闲。雨过开窗风满楼,独持酒杯看华山。半亩荒庭水四周,旅人整天对闲鸥。湖光返照青连屋,荷气随风香入楼。”
位于超然楼四楼西侧的蒲松龄《夏客稷门,僦居湖楼》二首诗作雕刻。
此外,蒲松龄还曾为超然楼前的天心水面亭作《水面亭》。
虽然济南最终没有给蒲松龄想要的功名,可是在蒲松龄的心里,他早就把济南当作了第二故乡,超然楼自然成了他的一处情感归属。
杜首昌
杜首昌(1632—?),字湘草,号东隐庵主。明末崇祯朝初年生人,为江苏山阳(淮安)盐商世家,享年七十余岁。能诗能书,善行草书,为一时俊彦。家有绾秀园。杜首昌入清不仕,游历各地。在济南,与诸多名公诗友相唱和,留下了许多与济南泉水有关的诗篇,在其诗词《杜湘草绾秀园集》中多有呈现。
杜首昌曾与周在浚(1640—1696,字雪客,号梨庄。周亮工子。官经历,淹通文史。历十年注《唐书》十八卷,为王士禛所称)、吴晋(约1640—1720,字平子,福建莆田人。明末清初篆刻家,为莆田派篆刻掌门人。善画,多写墨兰。工诗,曾作《金陵百咏》及《竹枝词》盛行于世。客周亮工门下二十年)等人在李泂湖上别业旧址雅集。杜首昌作《周雪客吴平子集饮天心水面亭,月出泛舟》一首:“接肩葭菼通荷荡,晒翅鸬鹚立柳椿。山色隔城迎画舫,湖光穿树落疏窗。鱼跳细网和星洒,楼散清钟带月撞。犹不足清描不尽,鸳鸯睡暖梦双双。罨画沧浪好结茅,泉声百道绕庭坳。爱闲白鹭好像调,劝饮黄鹂似旧交。落拓真堪供自笑,痴狂何用待人嘲。醉来开口随歌放,懒得吟诗字字敲。”
任宏远
任弘远(1677—?),字仔肩,号泺湄,济南人。曾著有《鹊华山人诗集》,保存了大量题咏济南名胜风物古迹的诗文。编纂有《趵突泉志》,许多写趵突泉的诗文是不见于他处、赖是书而得以流传至今的。
清乾隆年间,任弘远旅游大明湖时,曾寻访超然楼,然楼已成瓦砾,诗人作《超然楼》诗叹道:“超然楼记在明湖,学士风流今有无。还是窗前红菡萏,依然槛外绿菰蒲。空闻鱼鸟归诗卷,不见龙蛇舞醉图。此日重寻成瓦砾,岹峣北望一峰孤。”此外,还作有《游水面亭有感》。
位于超然楼五楼西侧的任弘远《超然楼》诗作雕刻。
其他清代文人
清代,因水面亭景色优美,文人多在此处描写湖上别业旧址的风光,或追想李泂故事。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施闰章曾作《水面亭与陈公朗方伯对雪(时陈迁陕西左藩)》诗。
董芸,字香草,号书农,清代济南府平原县人,诗人,清嘉庆三年(1798)举人。文章诗作清和婉转,情词动人。董芸经常居住济南,或居于华山之阳,或居于芙蓉泉畔。继王象春《齐音》后,又作《广齐音》(又称《济南诗咏》)百首,吟咏济南的优美风光。曾作有《水面亭》诗。
朱畹(1766—?),原名朱宁,字敉人,号虚谷。清代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生平最重师友谊谊。笃友谊,喜结纳。工诗,著有《红蕉馆诗钞》《水面亭》。
范坰
清乾隆、嘉庆年间的诗人廖炳奎在其《水面亭怀元学士李溉之》一诗中曾写道:“故亭渺何处,怀古发高歌。”
尹廷兰,字畹阶,历城人。清乾隆甲午举人,官高唐学正。有《华不注山房诗集》。尹廷兰曾写有《水面亭》(《忆大明湖二十首》之十三)。
符兆纶,字雪樵,号卓峰居士,宜黄人。清道光壬辰举人,历官福清、屏南、建阳知县。有《卓峰草堂诗钞》。符兆纶所作的《水面亭怀元学士李溉之》一诗中有“湖心亭子敞空虚,学士当年此结庐”这样的句子。
王大堉(1812—?),字秋坨,天津人,清代道光时期诗人,其兄王大淮做官曲阜县令。王大堉在其《天心水面亭怀元学士李溉之,用虞伯生题公诸亭韵(五首)》中亦以“李谪仙”代称李泂:“月窟绝点尘,天根无片云。不逢李谪仙,但见鸥鹭群。”
方浚师(1830—1889),清安徽定远人,字子严,号梦簪。清咸丰五年举人,官至直隶永定河道。有《退一步斋诗文集》。方浚师在其所撰《蕉轩续录》的一书中也说:“溉之名泂,济南人,所居在大明湖上,雍土水中而为亭,可以周览其胜,名之曰‘天心水面’。”
此外,清代文人乔岳,曾写有《水面亭即事》诗;王鸿曾写有《水面亭怀元学士李溉之》等。
上一篇:烟雨夜读 | 翠袖单寒月上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