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呼和浩特市
“大卜坑”这个看似奇怪的名字,在呼和浩特老人的口中却很熟悉。其实“大卜坑”就是一句方言式的描述词,意思是“大坑”、“凹陷”的意思。但久而久之,“大卜坑”就成为一个地名,代指一个地方。
要说“大卜坑”的具体位置,就要先说说归化城外的护城土围墙,因为归化城建城较早,那时候除了本身的城墙之外,在城市边缘还有一层外围的土围墙,也被称呼是寨子墙,一般用黄土砌成,大约有2米高,底层3米厚,顶层1米多厚。用来圈定范围,这个土墙的北面就是人们熟悉的小校场,而“大卜坑”就紧挨着这座土围墙靠南。
那么,什么是“大卜坑”呢?其实“大卜坑”就是一大块低洼的荒地,每到下雨这里都会积水,过好几天,这些积水才能干掉,所以这里就像是一个“坑”,且坑底常年都有淤泥。人们刚开始建房,只是沿着“大卜坑”的四周建设,“大卜坑”的北面有一排民房,人们称之为北院,西面有一座修道院,住着比利时来的修女。
这一片居住担任照顾骆驼,有壮劳力的家庭担任照顾外地生意,剩下的亲戚把家里的孩子都照顾起来。大卜坑里总有淤泥杂草,不适合养骆驼、羊等大动物,但养鸡、兔子却很适合。人们把鸡、兔子放在坑里也不会跑丢,给它们搭好窝棚,不用怎样照顾,本人就会下蛋繁衍。小孩子的次要任务就是掏鸡窝,拿鸡蛋,每天看到鸡下了蛋,就赶快拿回家来储存起来。
“大卜坑”附近的房屋不算多,像是一个儿童游乐场。夏天,坑底总是有水,小孩子就在坑底玩水;冬天坑底干了,就成了孩子们打闹玩耍的操场。大卜坑旁边是修道院,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果蔬和花卉,有专门的人打理这些植物,所以长得非常茂盛。那时候四处都是土路,找块平地很难,而修道院里的砖地十分平整,人也和善,所以孩子们常到这里游戏玩耍。打弹珠、抓羊拐,在这种地面再合适不过了,每天一下学,这里总是聚集着很多很多的小朋友,不断玩到黄昏了才肯回家。
“大卜坑”的西面接着扎达盖河,天然构成一处一米深的水渠,很适合游泳玩耍。因为距离扎达盖河太近,在1959年特大洪水的时候,“大卜坑”被洪水冲击,两边的房屋全部坍塌,居民也都疏散了,变成一片乱滩。政府为了重建房屋安置居民,就利用洪水刮来的淤泥把“大卜坑”填平,在上修建了新的房屋、商店。住的人多了,买卖也多了,“大卜坑”繁华热闹起来,不再是一个坑,成为人们对这片地方的称呼。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逐步淡忘了“大卜坑”,年青一代已经不晓得这个名字了。(李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