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长大后才晓得,初中课文《孤单之旅》的杜小康,后来过得并不好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语文课文《孤单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童话小说《草房子》。

我十五六岁在乡下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找不到《草房子》的资源,老师也没给我们引见过关于杜小康的其它故事情节。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完整地读完了这部小说。

孤单之旅》中,杜小康本来是当地首富的独生子,在学校里成绩优良。却因家里变故,不得不中途停学,随父亲远行放鸭。

在课文结尾,经历了一番暴风雨的洗礼,杜小康长大了,他的鸭群也长大了,他兴奋地对爸爸说:"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他的父亲也是欣喜若狂,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这样的结局是美好的,生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等他们把这些鸭子鸭蛋卖了钱,家里的窘境就可以改善,杜小康就无机会重新回到学校上学了。

然而,在《草房子》里,后来的故事发展是:杜小康父子俩不小心将鸭子放进了别人家承包的大鱼塘,把人家放养的小鱼苗都吃光了,鸭子和船统统被人扣留了。

父子俩回到老家“油麻地”后,杜父受不了打击病倒了,杜小康开始了本人的挣钱计划:在学校门口摆摊卖货……

杜小康停学是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而《草房子》写到油麻地这群孩子小学毕业,就没后文了。

杜小康摆摊卖货能不能挣到钱改善家境,还有没无机会继续读书?小说没有给出答案。

与课文相比,这样的结局更能让人感遭到社会的残酷、命运的无常。

或许杜小康能打败苦难,成长为一代精明强干的富商。或许他会再次遭到打击,然后早早结婚生子,沦为普通的小商小贩。

就像我们的成长里,那些中途停学,或没有考上理想高中、大学的同学,他们的命运或起或落,也是不可预知。

01

在《草房子》中,杜小康停学之前,是个非常傲娇的孩子。

他个子比别的乡下孩子高,肤色也更红润健康,往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

别的孩子穿衣服会因换季而烦恼,杜小康却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衣服。那个年代的乡下孩子都用绳系裤子,他上一年级就有皮带,撒尿的时候,姿态都比别的男孩子好看。

杜小康学习成绩很好,在班上经常考第一,独一的竞争对手是一个叫纸月的女孩子,连校长之子桑桑都不是他的对手。

他还不断被同学推举为班长,唯逐个次被卸掉班长,是因为男主桑桑背地里传小纸条使坏。不过很快就被他用家里卖的物资收买人心,重新当上了班长。

杜小康在别的同学面前,充满了优越感,就像是麻油地里的小王子。

然而,他的优越感是建立在家境富有的基础上的,他的父亲杜雍和开着油麻地独一的一家杂货铺。

当他父亲投资失败,因为酒驾,从外地贩来的一大批货翻船了,他家就从当地首富变成了负债累累的贫困户,而他也从全班第一名,沦落为了一名孤单的失学少年。

02

小说对杜小康停学之后的心路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描写。

他刚开始放不下从前的骄傲。

他家住的是红门,几代人经商积累传承下来的房子。杜父翻船落水后大病了一场,杜小康停学后,除了带父亲去看病,就整天在红门里呆着。

然而,即便大门紧闭,也阻挠不了外界的炎凉变化。他家的杂货铺倒闭,生意被另一家人取代了。家门口冷冷清清的,不像从前总有人来办事或串门了。

杜小康在家里躺平了一段时间,呆无聊了,就开始出门走走。但他还像从前一样,穿着油麻地里最好最干净的衣服,并且在外人面前,极力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

一个从高处猛然跌入低谷的人,心理落差是很大的,他不能接受外人看本人的眼光。以前别人看他是仰视(羡慕),现在却是俯视(怜悯)。

而骄傲的人,最不需要的就是他人的怜悯。怜悯只会让他的自尊心受伤。

所以杜小康保持着体面、快乐,只是为了维护本人强烈的自尊。

但没有实力支撑的自尊,再怎样掩饰,都是虚幻的,不堪一击。

03

因为大多数孩子都需要上学,只要他无所事事,杜小康便只好唱歌,把在文艺宣传队学的那些歌,一个一个地都唱了。唱了一遍,再唱一遍。

为了让同学们听到,他爬到一棵大树的横枝上,对着他以前班的教室唱。

他越唱越激动,越唱越把本人当英雄,最初本人都被本人感动了。

不料,因为打扰到了学生上课,老师冲他凶了一句:“喂,杜小康,嚎什么呢?”

这让杜小康感到非常尴尬。以前他是班上的第一名,想必没受过老师如此严厉的批评、嫌弃。

而现在,他成了一个失学少年,从前的荣誉都不复存在。老师不再是他的老师了,同学们有他没他都一样,他只是孤单单的一个人。

04

认识到本人对于别人来说不重要后,杜小康又变得颓唐了。

衣服穿得邋里邋遢,鞋子拖在脚上,头发也乱糟糟的,在村子里晃来荡去。见了同学,也不躲避,甚至也不觉得有什么羞愧。

他变得谦虚,甚至慢慢开始有些讨好别人。

村里孩子玩游戏,缺一个人让他参加,无论是什么大小角色,他都不拒绝。有同学放学回家把书掉河里了,他帮忙打捞起来。

与同学玩耍时,他还不忘询问学校里的情况:“学校排戏了吗?”“谁当班长?”“上到第几课了?”“作业多吗?”“班上现在谁成绩最好?”……

为了将来能够回到学校,成绩赶上别人,杜小康甚至偷了同学的课本自学。被他的宿敌兼好友桑桑发现后,热泪盈眶,恳求他不要说出去……

杜小康的这些表现是在放低本人的自尊,接受本人的现状。

他的谦卑,让人心疼,有一种“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落寞。

但强者毕竟是强者,英雄可以被打败,却难灭从前的斗志。一个能够在班上考第一名的孩子,自然有不甘人下的志气和聪慧过人的质量

为了挣钱,为了重新回到学校,杜小康开始跟他父亲统一阵线,一起去遥远的芦苇荡放鸭。后来便有了《孤单之旅》中的故事,以及放鸭失败后,摆摊挣钱的后续……

05

从小说的情节设定来看,杜小康应该会成长为富甲一方的大人物。

他父亲杜雍和,之所以让儿子停学,不是不爱他,不是不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只是出于现实考虑,让他等家里渡过难关,晚两年再读。

面对渴望复学的儿子,他搧了一个巴掌,对他说:“要读书就痛痛快快地读,不要读那个受罪的书!”

这就是商人异乎寻常的思维方式,商人务实重利,没有钱还读什么书?读书是耗钱赔本的买卖。反倒是农民不懂运营买卖,就晓得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

以杜父的思想理念,有了钱一定会让儿子过上体面的日子,风风光光地去上学。

而杜小康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加上放鸭的经历让他明白了生存的残酷,他会变得愈加成熟稳重。去校门口摆摊卖货,就是他从孩子转变为大人的标志。

很多大人认为,孩子不应该过早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他们就该一心一意读书,家里的经济再困难,也不需要他承担。

但孩子早晚得长大,要去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有远见的父母应该心狠一点,让子女参与到谋生的事业上来,早早认识到社会的残酷,进而奋发图强。

杜小康去校门口摆摊卖货,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忍辱负重。

一个骄傲的人,能够放下自尊,去做一件让同学看低,却对本身境遇改变有利的事,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坚持不懈的勇气!

06

小说中,小学校长看着摆摊的杜小康,说他可能是这些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从杜小康的性情能力上看,校长应该不会看走眼。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中也许会有更残酷的结局。

如果后来杜父因病去世了,杜小康能不能独自承担生活的风雨?

做生意,光在乡下老家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要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才能见多识广,打开经商的格局。杜小康在学校门口摆摊,赚同学的仨瓜俩枣,养活本人都困难。

而且读书这件事,走错一步,可能就再也回不了头了。有些停学一两年的孩子,再回到学校,社会上的经历会让他心思更复杂,学习上很难再集中,未必能比同龄人成绩好。

我们上学时读的书,都是经过大人筛选,积极阳光正能量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容易理想化、简单化。但步入社会,只需本人设定目标去做一件事,就晓得不可控的因素有多少,成功的一路上有多艰难。

杜小康的未来,不会是课文中结尾预兆的那么美好,只会是原著中戛然而止的悬念,让我们去思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