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一种理论。
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需求
金字塔的顶端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本人的潜力,使本人越来越成为本人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还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这个途径并无任何限制。
也许是行医,以救死扶伤为大义,在他人备受病痛折磨时挺身而出;也许是执教,从协助孩子开始,向改变世界而去。
于我而言,这个途径简单、明了——写作。
小时候,我是一个除了读书以外,什么都做不好的孩子。我身体不太好,很少去操场、草地跑跑跳跳,我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捧一本书坐在窗口,和书里的小伙伴一起玩。
我从不觉得孤单,我的朋友很多,有另一个星球上的小王子、有在树林中等我的七个小矮人;还有和我一起长大的马小跳、皮皮鲁和鲁西西。
在他们的陪伴下,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也在悄然之间爱上了写作,特别是儿童文学。
六年级时,我写了一篇关于蝴蝶的童话故事,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本人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只记得语文老师喜欢极了,她在全班念了那篇童话,还劝我投稿。只可惜那时,我还不晓得该向何处投稿。
就这样一天天,我在日记本上、作文本上、甚至课本的扉页写了很多故事,但它们都随着我的长大泛黄、消失了。我经常觉得可惜极了,那是陪伴我成长的秘密。
写作,让小小的我看到了本人的不一样,让我晓得文字能写我所想,还能打动别人。写作激发了我也许有些贫瘠的天赋,使我觉得生活充满美好与爱,使我单薄的灵魂渐渐富足。
而那些消失在记忆里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留存美好的重要性——如果当时有一个平台,能供我记录奇妙的思想和单纯的文字的话,也许今天,我就能把它拿给我的小女儿看了。
我依然在工作、家庭、生活之余坚持写作,网络时代让一切变得便利,我常把本人的作品发到各个社交平台上,也试着向一些杂志投稿——不过,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能看到我作品的人都太少了;至于投稿,我的能力似乎还差了一截。
难道已经给我力量,帮我实现自我需求的写作,现在却变得这么微不足道吗?
这样的疑惑让我持续了很久,直到前段时间,我从小女儿那里得到了“协助”。
女儿全班同学都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报名参加了新时代小作家摇篮工程-小鲁卡奥文创意写作征文活动。活动小程序显示已经无数千人注册在线,投稿作品已经二百不足了。
在帮女儿注册报名的时候,我发现大赛组别除了孩子之外,还有一个“非赛发表组”。我特意点进去看了看,原来这个组别不限制年龄,专门对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大龄儿童”开放,里面有不少我这个妈妈年龄作者的作品。
我一篇篇浏览后毫不犹疑地投稿了本人的作品,并怀着小时候等老师批改作文的心情等待评论。
我很不测,那首被杂志社拒绝了的儿童诗,在这里得到了许多支持。很多小朋友用爸爸妈妈的手机评论“阿姨写得真可爱”,还有不少像我一样热爱文字的成年给了我鼓励,甚至有一些我想都不敢想的老师竟然给我提出了修改意见。
早春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落在我从楼下折的几株开了花的连翘上,像极了六年级那年,从我笔下起飞的蝴蝶。
原来,写作在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过早,而让别人看到,任何时候都为时不晚。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成为的本人,写作会帮你找到那个具体外形,而让别人看到你的作品,则会帮你走向理想的本人。
报名并向新时代小作家摇篮工程-小鲁卡奥文创意写作征文活动投稿吧,我和我的蝴蝶、其他人和各自的蝴蝶,都在这里等待你。
微信搜索:奥文创意写作关注我们;搜索奥文创意写作大赛小程序报名投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