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学习:
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Learning How to Feel: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Emotional Socialization, 1870-1970
内容简介
情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塑造的?我们从小阅读的儿童文学经典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对情感的认识与感知?
本书即通过调查儿童文学发展黄金期(1870—1970)里,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绪,探究各种情感的训练实践和学习过程。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当遇到情况时便提取这些情绪知识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将之惯习化。作者们还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机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了焦虑、恐惧、信任、英勇、同情、爱、羞耻、痛苦、无聊等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书中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愈加复杂……当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时,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本人的情绪担任。培养自我的情绪管控能力,也成了个人与社会的期望。
PART01
作者简介
本书主编乌特·弗雷弗特是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绪史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职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在大学荣誉教授等。1998年获莱布尼茨奖,2016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勋勋章等。她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社会与文化史、情绪史、性别史与政治史;
代表作品有Women in German History:From Bourgeois Emancipation to Sexual Liberation、Emotions in History: Lost and Found、Emotional Lexicon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Vocabulary of Feeling 1700-2000 等。
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合作,共同探究情感具有的历史和情感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情感(及其表达方式)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感受及表达感受的方式,都取决于社会规范和规则,也因而会随着历史改变。本书即由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完成。
译者黄怀庆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童年体罚史与儿童文学审查制度,著有《儿童、文学与暴力》。
PART02
编辑推荐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调查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英勇、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踪》到《霍比特人》《纳尼亚传奇》,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种,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并作丛书总序,台湾“地方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蒋竹山作序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
第二章 狄肯的信任
第三章 阿斯嘉礼的虔诚
第四章 拉尔夫的同情心
第五章 杜立德医生的同理心
第六章 温迪的爱
第七章 小猪的羞耻
第八章 勒布拉克的痛
第九章 小纽扣吉姆的恐惧
第十章 伊凡的英勇
第十一章 海蒂的思乡病
第十二章 英格丽的无聊
结语 翻译书籍,翻译情绪
参考书目
中外文对照及索引
作者名单
国际好评
PART03
书讯
近年来,情感研究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邀请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王晴佳掌管策划情感史系列丛书,第一种《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于近日出版。
情感史将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光启书局出版国内首个情感史系列
情感史在海外已成显学,其研究跨越各国文化。早在2015年,有“史学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其中四大主题之一即为“情感的历史化”,这是情感史在中国史学界的初次亮相,也标志着这一新兴的研究流派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当今国际史坛最抢手和重要的潮流之一。在汉语学界,王晴佳、黄克武、成伯清、黄道炫、瞿俊、孙一萍等诸多著名历史社科学者也早就关注到这一“情感转向”,已有不少讨论与阐发。他们指出,过去的历史书写总是由理性占据,而忽视了情感的力量,其实无论是革命、和平等严重历史事件,还是思潮的传播与接收,都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如果将人的情感纳入考量,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视角与方法,将会看到许多不同的图景。为此,光启书局的情感史系列是目前国内首个系统引荐情感史研究的丛书。
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
光启·情感史系列的第一种《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于近日出版。该书汇集了十三位情感史专家,通过调查全球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勾勒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英勇、思乡、无聊这些基本情感的百年发展史。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社会形塑,并不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改变着。我们从小阅读的儿童文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对情感的认识与感知。
情感史学者们通过调查儿童文学发展黄金期(1870—1970)里,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如何感受、如何学习情感并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机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当遇到情况时便提取这些情绪知识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将之惯习化。
来自英、美、德等国专家跨国合作,横跨性别史、后殖民、医学史、宗教史等多种史学领域
本书的学者团队来自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该机构努力于研究人类发展和教育过程。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经济学等,共同开展跨学科项目,实现了世界各研究机构(包括非政府、非高校)研究人员的跨国跨领域行之有效的合作。其中情感研究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顶尖学者合作,共同探究情感具有的历史和情感创造的历史。他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情感(及其表达方式)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感受及表达感受的方式,都取决于社会规范和规则,也因而会随着历史改变。
《情感学习》的研究团队分别在2010、2011年于柏林、耶路撒冷召开研讨会,在搜集多国畅销书列表后,先确立了一百本畅销书组成的材料库,在所有研究者都阅读过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问题框架,由此展开针对各种情绪主题的分析。团队成员持续不断地研讨历时两年多,又经过无数次会议、撰写、打磨修改,才呈现出现在我们所读到的成果。
END
上一篇:郑州振轻教育科技无限公司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