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是日本诗人和儿童文学巨匠,全国各地的小学、国中的国语课本都可见他的作品,高中国文教材则可见他的诗歌。
大概就像我们上学课本上的鲁迅吧。
一度回想起被背课文所支配的痛苦。
像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都受了他很大影响,在日本有一款包包品牌是以他的《要求繁多的饭店》命名,日本服装设计师皆川明也受了他的影响。
他的童话早已打破“童”的限制,成为无年龄分野的全年龄皆适合阅读。
日本《朝日旧事》已经进行过一项调查,由读者自在投票,选出了“这一千年里你最喜欢的日本文学家”,宫泽贤治名列第四。
他的一生经历与同样只活了37岁的梵高有许多类似之处,受宗教影响大、关怀劳动人民、在世时得不到认可。
他的童话故事出版之路亦是坎坷。
万幸的是,好故事终究是好故事,没有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童话故事集里有要求太多的餐馆、奥倍尔与大象、猫儿事务所、渡过雪原、郁金香幻术、黄色的西红柿、祭之夜、波拉诺广场等等。
这里就讲一下《要求太多的餐馆》吧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年轻绅士进山打猎,在山林里迷路饥肠辘辘时看见了一家餐厅。
这家餐厅有许多道门,每扇门前都有一些指示性的标语,这两位绅士怀着侥幸心理胡乱猜测这些标语的意思并层层深入其内,而后险些丧命。
全体篇幅较短,故事流畅,简单易懂。
但当你读过几遍之后,却渐渐的觉得有很多深意没有get到,越读越是觉得巧妙。包括人物的举动和话语,还有全体架构竟没有一丝多余,恰到好处的展示了作者的表达。
现在各种恐怖故事电影的描述,让我们下意识的就会对深山野林中突然出现的餐馆产生疑虑。
两位主人公从开始猎狗死掉互相说的损失多少多少钱,到一个人奇怪餐馆的位置时,另外一个人见多识广似的说不足为奇。
进入餐馆时,繁琐的一步步要求,从简单到有点难以接受,从合理到不合理的要求,这种节拍感让人渐渐开始升起怀疑,心惊胆战,有了不好的联想。
在要求中,两位主人公抱着侥幸的心理,自我安慰和解释。不只让人想起很多故事中一些人的鸵鸟心理,一直看到本人想要看到的,相信本人想要相信的,展示了人类的心理特征。
绅士们在面对每一个要求时并没有提出疑问。
人与人之间,在大多时候的一种不敢说“不!”的强硬拒绝心理。
还有一种社会处事的规则。
比如说日本人的社会礼节思想之一,就是不与人添麻烦。
包括国人所有人的一种相处模式,当然也是一种人本身的心理,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希望能被人所喜爱,不被排斥,或者是不被讨厌。
或许有人觉得被人讨厌无所谓,那么当你被很多很多甚至全人类所讨厌的时候呢?
在别人提出要求时,或许会问问题,但是问出太多问题,则就是一种麻烦。
很多时候,在问过太多问题别人解释之后依然不懂,不懂装懂想要模糊过去的情况就产生了。
故事中可深究的点还有很多,可以去看。
在童话集《要求太多的餐馆》序言中,贤治写到:“我们即便没有足够的冰糖 , 却能够喝到纯净通明的清风和晚上桃色的美丽阳光 。我在田野和森林中 , 经常看见破旧不堪的衣服变成最美丽的绫罗和镶嵌着宝石的衣服 。”
贤治的文学创作是将自然、乡土、佛教的共同影响和滋养下,自发的、浑然天成的。
如果说川端康成因为一生参加葬礼多,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贤治就因为多病可以被称为“病床上的名人”。
本身多病,家庭条件不好,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却身体躬行地实践着本人的理想——“在全世界没有获得幸福之前 ,是不能有个人幸福的 ”, “寻求世界的真正幸福即是我的求道之路 ”。
很多日本国民认为贤治的早亡是因为奉献与劳累,是“圣贤”、“菩萨”,其抽象在去世后被神格化了。
一些日本的论坛上就有网友留言写到“贤治出生前是菩萨,死后亦是菩萨”。
上一篇:最新快讯|2018年国际安徒生奖揭晓,日本作家角野荣子摘下桂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