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们在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的老师都会给我们发一些教科书,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等。那你晓得古代的小朋友都学习一些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增广贤文》,里面有很多名人名言,学习了这个,我们说话就会很有水平。为什么说读了《幼学》走天下呢?因为里面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饮食器皿,鸟兽花木……因而,《幼学琼林》又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的韵律朗朗上口,内容丰富风趣,古人说: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懂圣人礼。

一、《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看看书的名字,“学”,就是学习的意思,“琼”,是美玉,就是说书里面的内容就像用美玉打扮成的树林一样丰富多彩,像仙境一样的美。

了解“公历”、“农历”

“公历”,从这个“公”字就可以看出来,是大家的、公共的,所以“公历”比较具有国际性,很多国家都在用。“农历”,我们先来说说“农”,农历次要跟农民伯伯种地有关,过去人们种庄稼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先进,需要根据节气和时间变化来决定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制定出了比较实用的农历,在过传统节日的时候用的还是农历,人们过生日用的也是农历。

春节

炮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释义:在阵阵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家家户户都换成了新的桃符(对联),迎接新的一年。

鞭炮

鞭炮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大年初一,鸡刚叫的时候,人们就起来放爆竹,驱除瘟神恶鬼,古代的爆竹跟它的名字有关系,你看“火”字旁,人们用火烧竹子,竹子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会把鬼怪、年兽怪物吓跑。现在的鞭炮是怎样的?都是穿起来的,像不像一条鞭子,长长的,所以叫鞭炮。

桃符

桃符也就是最早的春联。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叫鬼域(鬼住的地方),两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非常非常大的桃树,这里有两个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是专门管理鬼的,桃树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将他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他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害怕神荼、郁垒,于是老百姓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容貌,放在自家门口辟邪。因为要刻人物麻烦,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表达美好的心愿,又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后来又在意味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字,就是现在的春联。

年——过年——“年兽”的传说

“年”是一种怪物,头上长着角,身体像狮子,面目很恐怖。每到除夕夜(年三十)的时候,天寒地冻之时就出来到人间祸害老百姓,找吃的,伤害了很多的人、畜。于是人们就带着儿女、背着行囊,跑到深山里躲避。后来人们慢慢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火、红色、响声。于是就在年三十那天在门前烧火,把竹子放在火堆里烧,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就把年兽吓跑了。第二天人们欢天喜地奔走恭喜,终于过了“年关”了,这就是后来大年初一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的来历。

3. 特殊的月份

“正月”、“腊月”

一月就是正月,农历的一月,古人觉得“一”是开头的意思,所以农历的第1个月就是开头,要端正,所以一月叫正月(读第一声)。明明这个字念正(第四声),为什么读正(第一声)呢?

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第一声)。释义: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讳读正月为征月(第一声)

腊月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

释义:秦人每年岁终祭神称为“腊”,因而到现在都称十二月为腊月。

在古代,秦国人会在每年的十二月把本人打得的猎物供奉给祖先,这样的祭祀活动叫做“腊”,所以每年的农历最初一个月叫“腊月”。

古人觉得是有神灵存在的,所以要向神灵祈福,希望他们保佑本人,但不能嘴上说,得用实际举动,人们觉得用冒着生命捕猎到的动物是很宝贵的,所以把猎物拿出来贡献给神灵。

并不是所有动物都会被选中,古人只选了六种野生动物进行驯化、豢养,被称为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马——可以拉车,走很远的路

牛——可以耕地

羊——比较温顺,意味吉祥如意

鸡——可以打鸣、下蛋

狗——可以看家护院

猪——可以用来款待客人

4、中秋节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中秋节最早始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嫦娥的丈夫后羿射了天上的九个太阳,遭到了老百姓的尊重爱戴。有一天他向经过此地的王母娘娘求得一个仙丹,但是后羿不忍心吃,舍不得嫦娥,于是就让嫦娥把仙丹珍藏了起来,但是被他的恶徒蓬蒙发现了,蓬蒙逼迫嫦娥交出仙丹,嫦娥无法只好服下仙丹,这时候身子发轻就飘到了天上。嫦娥舍不得后羿,就选择了离人类最近的月宫,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老百姓晓得嫦娥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保佑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朱元璋带领各路起义军反抗蒙古朝廷,要号召大家在同一天开始动手,军师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饼子里……最初起义大获全胜,朱元璋很高兴,就把月饼赠送给大臣、将军、士兵。以后这种中秋节送月饼的习俗就遗留下来了,在民间流传开来。

…………

二、《增广贤文》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3、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4、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叫人枉度春。

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三、《三字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红灯停,绿灯行”,“有困难,找警察”,“讲文明,懂礼貌”。大家发现这些话有什么特点吗?都是三个字,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所以我们聪明的古人就按照这个特点编了一本书——《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的韵律朗朗上口,内容丰富风趣,古人说: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懂圣人礼。

这本书里面还有个“经”,还有很多书被命名为“经”,如《道德经》、《易经》、《诗经》、《茶经》、《黄帝内经》,这个“经”什么意思呢?织布,古人织布,大家看到过吗?竖着的布丝称为“经”,不动的。由于这个特性,后来的人用“经”来引申那些不变、原则的东西,带道类的著作,称为“经”。一本书被称为“经”,可以看出这本书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是不容随意变更的,“经”代表了这类著作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共1722个字,现在不止中国人在学,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给外国人来学习,1990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入世界范围内推广,是世界儿童的读物。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风趣味的故事: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小的时候,孟母为了孟子三次搬家的故事。孟子的父亲去世的早,家庭很贫穷,因而他们只能住在很远的荒郊,在坟墓旁。孟子经常跟小伙伴学别人办丧事,孟母觉得在这里住不合适,然后就搬到了菜市场旁边,但孟子又跟着小伙伴学商人做生意,每天呼喊着卖菜,孟母也觉得在这里不合适,于是又搬家了。这次搬到了学校旁边,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老师和学生们都很知书达理,孟子的母亲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孩子该待的地方。

《唐伯虎学画》

唐伯虎,明朝大画家,苏州人,他擅长山水画,善于书法,能诗文,但少年时放荡不羁,恃才傲物,风流才子。

富豪人家经常请他作画,后来他就骄傲了。母亲给他一包银子,一卷行李,让他拜沈周为师,画不好就别回来见她。

唐伯虎无法,只好拜师学艺去了。学了一年,他把本人的画跟老师的做对比,感觉不错了,就想着跟师父拜别,想回家了。师父看出他的心意,没有多说什么,就说:我让你师母给你备了一桌酒席,给你践行,吃完你就可以回家了。

酒席安排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平时门是上锁的,今天正好借此机会可以进去看看了。房间里有四扇门,每扇门前的景色都很美,唐伯虎看到屋后的景色如此美丽,亭台楼阁、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涓涓细流……

唐伯虎边观赏边在心里想:师父也真是的,有这么好的景色,也不让我们去看看,何不趁此机会走出去看看呢?当他走到门前时,只听“铛”的一声,“哎呦!”“好疼”,原来唐伯虎的头撞在墙上了,怎样回事?他细心一看:这哪是门呀,原来是一幅画呀!唐伯虎心里很惭愧,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又潜心跟着师父学了三年。

父、师母你们。师父笑着答应了。酒席也设在一个房间里,当最初一道菜——一盘鱼端上来时,一只猫突然闯了进来,跳上桌子就去抢那盘鱼,唐伯虎气急了,猛的打那只猫,说:师父还没吃呢,你到抢先了。那只猫受了惊吓就四处逃窜,它发现有一处窗户,就跳了上去,只听“铛”的一声,那只猫就摔了下来。原来那个窗户是唐伯虎做的画。师父看到后哈哈大笑,说:你可以出师了。

《五子登科》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无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窦燕山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因他住在燕山,所以人们称他窦燕山)窦燕山出生于一个有钱的人家,年轻时老做坏事,老百姓都讨厌他,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孩子。他决定重新做人,不再做坏事了,他在家乡设立学堂,收集上千卷书,请有学问的老师来教课,把附近贫穷的孩子招来免费上学,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他还是经常做好事,五个儿子也学,后来五个儿子都中举了,做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

以上内容只是其中章节,同学们如果感兴味,就去书中看看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