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你的牺牲让我羞愧难当
>> 爱,除了本身,别无所予;除了本身,别无所求。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爱,有了本人就够了。——纪伯伦
>> 当你不再把“做个冤枉而令父母骄傲的女儿”当作生活的目标,你就会发现,对父母说“不”其实一点都不难。你可以在一些小事上妥协,但大节上必须坚守准绳,保护本人。在小事上妥协,是考虑到父母陈旧的观念,让他们有一个顺应的过程,最终还是要回到“以自我为重点”的轨道上来。
◆ 第五章 冷漠形成的伤害你无法想象
>> 如果你想做些什么改善本人的生活,下面这些办法可能会帮到你:识别和理解本人的情绪,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它们
>> 放弃自我指摘和负罪感,添加自我肯定和赞许
>> 长期蒙受父母的情感忽视,会让自我评价降低,经常有莫名的负罪感。遇事喜欢检讨本人、贬低本人,对博得他人的善待决心不足。其实,你不需要如此苛待本人,你很优秀,你值得别人的尊崇和赞许。学会用正面的言语评价本人,让自己处于积极的氛围中,这是提高自我价值感的无效手段。
>> 放弃内心不切实际的标准,允许本人做个普通人
>> 放弃“让所有人满意”的奢望,像关怀别人那样关怀本人
>> 。你不需要谦卑地投合他人,而是要先满足自己,疼爱本人。
>> 别人的麻烦别人处理,不要“多管闲事”
>> 别人的麻烦与你无关,他是成年人,不是需要照顾的小孩。把替别人劳累的时间节省下来,做本人喜欢的事,你会感到生活比以前轻松多了。
◆ 第七章 完美是一座我无法企及的高峰
>> 创造属于你本人的快乐方式——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事。标准就是,它一定是你眼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而不是“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给你看”的那种。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为父母而活,也就是俗称的“置气”。
>> 真正的成熟就是有勇气成为和偏执的父母不一样的人,并原谅他们的执念。”
◆ 第十章 你值得最好的幸福
>> 幸福是一种客观感受。人生的幸福与否,少半取决于你的遭遇,多半取决于你怎样看。你可以说:我的童年很不幸,导致我现在也不快乐;你也可以说:经历了那样的童年,我还能生活得这么好,我多能干。我不是劝你放过父母,我是劝你放过本人。归根结底,饶恕是一场跟本人的和解,跟别人做什么无关。我们无法选择本人的父母,更无法把他们改形成理想的样子。但是,我们能选择怎样对待本人,怎样对待现在的生活。
>> 所谓心理边界,就是一个人心理自我存在的范围,包括个人的情绪、情感,自我评价、自主行为。这是他能掌控的世界。在这个边界之外,就是他人的自主见志、他人的行为,以及法律、次序、纪律、规则等,这些都是他不能掌控的世界。
>> 有本人完整的心理边界,也懂得尊重别人的心理边界,这是心理成熟、健康的标志。
>> 他不晓得本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既没有明确的态度,也没有鲜明的自主见识,好像别人怎样对待他都无所谓。他表面上平和淡定,内心却混乱纠结,无所适从。缺乏清晰的自我边界,是人格不够成熟的标志
>> 以下做法都属于对个人心理边界的侵犯:·不经你同意就拿走你的东西
·不经你同意就靠近你,翻动你的私人物品
·不经你同意就你的个人经历、感受妄加评论
·不经你同意就打乱你的计划,强迫你“合群”·否定你的自我判断,对你说:“你根本不是这么想的”
·否定你的情绪,对你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太虚张声势了”
·喜欢给你贴标签,说你“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什么都做不好”
·替你做选择,对你说“你需要这个,这是为你好”
·打断你的发言,并任意曲解
·代替你做你会做的事情
·不准你做本人喜欢而且于人无害的事情·如果不顺从他的要求就要挟你
·过分靠近你的身体,让你感觉不舒服
·过分靠近你的心理,要求了解你所有的经历
凡过分亲昵、包办代替、干涉控制、肆意评判、拒绝接纳的行为等,都可以看作对他人对自我边界的侵犯。
>> 她趴在长桌上,把脸埋藏在臂弯中。她让出了她的大部分身体,假装它不存在。只要与自我感受隔离,她才能度过这痛苦的时辰。
>>在她眼里,孩子不再是个独立的、有自尊心的、羞耻心的人,而是她个人意志的附属品。
>> 如果只考虑本人的意愿,就会得罪别人。她无从晓得维护本人的心理边界,是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就算是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她也可能压抑本人的想法,永远把别人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她可能不断地让渡本人的利益,无尽头地满足别人的需索,被别人榨干、吃净。她可能被人看作善良、温柔的女孩,心底里却是一个不懂得自我保护的弱者。
>>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好说话”的人,基本上都有过被父母无视心理边界的经历。小时候,父母可以随意拿走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准他们做本人能做的事、喜欢的事。长大后,他们就会在别人的要求之下,交出本来属于本人的东西,不晓得如何拒绝。因为,他们已经习惯被剥夺、被侵犯。
>> 被剥夺、被侵犯时,你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巧妙应对越界行为。
1. 婉言感受,提出恰当要求
如果有人过分靠近你的身体,你完全可以说:“这样的姿势让我感到不舒服,能不能请你把手拿开?”当然,你也可以先挪开本人遭到冒犯。
可能引发纠纷的是这样的反应:用力推开对方,责备对方不懂得尊重别人,攻击对方身体。因为这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对方的心理边界,可能引发新的纠纷。
2. 不回应、不辩解、不攻击(言语攻击型越界)
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坚持自我判断,不要随对方“起舞”,不去回应他的责备,也不辩解“我不是这样的”。 辩解等于承认对方有裁判权,反过来批评对方只会扩大战场,所以恰当的反应是“不回应”。 打岔, 可以假装没听清,让对方反复一遍,或者用滑稽的方式反复、模仿对方的言语,这会促使对方安静下来,反省本人能否做得过分,对方没有明显恶意的情况。
3. 在恰当的时候明确表达立场、要求
如果父母长期无视你的隐私空间、干涉你的自主行为,相比当场拒绝、反抗,在专门的时间里明确提出本人的要求,更能无效处理问题。人在不理智的时候,跟他提相反的意见,是很难见效的。 当他恢复理性之后再沟通,效果要好得多。
4. 目标明确,态度温和,逐渐收回“主权”
你要充分地了解本人,为本人设定明确的心理边界,比如哪些地方是别人不能进入的?哪些地方可以允许某种方式的靠近?你可以为本人列一个清单,明确本人的目标,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循序渐进地收回“主权”。相信我,你这种做法比父母要明智得多
你是在收复“收复失地”,而不是“侵略他国”,没有人会因而遭到伤害,反而是你们双方都得到了解放。 家庭文化迫切需要处理的一个价值观问题——“把人当人看”。
>> 典型的物化思维
理想化要求
没有任何人是完满无瑕的,经得起所有标准的审视、批评。父母对孩子有完满主义苛求,孩子对父母也有这样的倾向。这种认识会让人不愿面对真实的自我,从而加大本人的创伤体验,给自愈之路添加不必要的曲折。
控制行为 意志 支配 身体 压缩成长空间妨碍人格独立。
溺爱行为
父母把本人当成工具
情感忽视
要求孩子像物品那样压制真实的自我。来自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形成一系列自我认知窘境、情感妨碍和人际关系困难。
老年人人格退化:老年人没有终身发展的观念,缺少个人兴味爱好,晚年生活单调乏味,过分依赖子女。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无比舒服,实际上把人隔绝在人的世界之外,进入了物的世界。
>> 无害的观念左右我们的行为
父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对家庭事务和孩子的行为有全部管辖权;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权力,孩子的未来由父母安排;
·父母比孩子懂得更多,更有远见,父母对孩子的干涉都是为孩子好;
·父母没有缺点,不需要成长;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父母的权威该当得到尊重,父母可以自在行事,但孩子就不能;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自在,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都是出于爱,怎样做都有理;
·未经父母教训的孩子是残缺的、不合格的人,不会被社会接纳;
·孩子身上有许多缺点,需要父母来纠正;
·孩子不懂得自己要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在选择本人的生活道路;
·不管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孩子都要理解父母,顺从父母;
·孩子只要做好事、成为好孩子的自在,没有做本人喜欢的事的自在;
·孩子的“错误”必须得到及时纠正,但做父母的就不必;
·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安排,不能抱怨父母;
>> 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
·孩子晓得本人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指点和协助,而不是强迫;
·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能力,内在动机才是个人成长的核心动力;
·父母应该鼓励和协助孩子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而不是诱导或迫使孩子朝本人认为正确的方向发展;
·成长是终身的,孩子需要学习和成长,父母也需要学习和成长;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身上的“不完善性”,允许孩子犯错误和改正错误;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有自在表达情感的权力,父母应该先接纳孩子,并鼓励孩子自我接纳;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人格平等;……
父母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是完满无瑕的偶像,更不是一无是处的恶魔。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本人独特的个性、成长道路。
>> 就是从客观的角度讲述父母人生。
>> 父母 的心路历程
·他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他的父母是怎么对待他的?
·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如何?
·他有朋友吗?他的朋友是怎样的人?他们对他如何评价?
·他有什么天赋?他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发挥他的特长?
·他喜欢什么?有什么梦想?实现了吗?怎样实现的?
·他对本人如何评价?
·他的价值观是怎样的?是怎样构成的?
·他在工作中表现如何?他的同事对他怎样评价?
·他是怎样结婚的?他怎样看待配偶?怎样看待家庭?
·他跟配偶的感情如何?他们的关系经历过哪几个阶段?
·他有孩子之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儿育女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快乐吗,为什么?他在什么时候最开心?什么时候最难过,为什么?
·他最在乎什么?什么事情最能激怒他?
·他最遗憾的是什么?余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把父母当作普通人看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评判者,也不是天父圣母在人间的样板,其实就是在让本人从人格上真正站起来,做一个能为本人担任的成年人。每个人都好好做本人,做一个自爱的人,那么我们就会用成熟的方式跟亲密的人打交道
>>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当我们情愿以平等、友善的姿势,理解和接纳别人,包括他的情绪、感知、观点、习惯、愿望时,爱就发生了。
>> 在现实的亲子关系中,爱有太多的“附加条件”
>> 人是复杂的,爱是需要学习的。理解和接纳人的多面性,不只需要更多的真诚,也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练习。
>> 理解与接纳的实用技术——人生经历调查法
把本人设想为一位医治师,或者是一位“人生经历调查员”,静下心来回想,为本人整理几份调查报告。
①调查内容:1. 父母说的哪些话让你觉得不舒服?2. 有哪些场景会激起你的强烈反应?3. 你最讨厌别人怎样对待你?4. 你父母最讨厌怎样的人?5. 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要求你的?6. 你认为父母身上有哪些你不能容忍的缺点?7. 同样的情形,如果换作你,你会怎样做?8. 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9. 你擅长什么?10. 你希望过怎样的人生?
②调查的准绳:只陈述、分析现实,不做价值评估。
尽量精确、客观、细致地描述本人是怎样的人,就像在给本人写传记一样。你要用你本人的标准、本人的语言,而不是习惯性地参考父母的标准
避免使用一些贬低的、攻击性的、夸张的、以偏概全的言语。
③完成报告的方法:预备一个笔记本,或建立一个电脑文件夹,像完成一项严肃的工作那样,完成这个调查。你需要尽可能保持中立的立场,以客观理性的言语,描述你的真实经历。你需要静下心来,细心回味本人经历的情绪风暴,再用精确的描述词把它描述出来。你也可以试着跟你熟悉的人,比如兄弟姐妹、丈夫/妻子、成年的孩子聊一聊往事,带着你的问题,咨询他们的意见。这样做是为了给本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发现以前忽视的盲区。我相信,只需你足够坦诚、友善,就会有新的发现。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具体材料,就可以按照提纲整理出答案。这些回答应该是具体的、简约的、表达贴切的。你可能需要学习运用更多的描述词,表达真实的情绪感受。这个过程,就是恢复理性的过程,你的耐心、细致、郑重,就是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
④如何解读报告:第1条、第2条调查,可以协助你理解本人的负面情绪,以及你和父母之间冲突的实质。你可能会发现,不是父母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令你反感。你只会对某些话反应激烈,对某些事无法放心。那么,这些言语、行为,就是你们之间真正的隔阂。而你调查现实、整理材料、写出报告的过程,也会让你看问题的角度更富有建设性。第3条、第4条调查,次要用来解释亲子关系对你人际交往的影响。你会发现生活中真正惹恼你的事情,跟你的父母观念、做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你讨厌别人欺骗你,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经常对你隐瞒真相,或者拒绝回应你的猎奇心。比如你讨厌粗鲁的态度,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经常打断你的发言,或者武断地替你下结论、贬低你。也有可能在你小时候,父母在你面前厌恶地谈论过某位粗鲁的人。第5条、第6条调查,能够协助你在理清父母影响的基础上,看到本人的选择和成长。你会发现,虽然父母的认知、行为模式,你们之间的交往模式在方方面面影响了你,甚至塑造了你。但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有本人的选择,有本人独特的应对方式,这就是你的成长。你的身上有他们的影子,但你又和他们有很多不同。你是全新的、独特的,你没有完全承继他们。第7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调查,会协助你完成重新认识自我。你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本人的坚持,这就是你真实的自我。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恢复自爱能力的过程。
>> 爱是看见,不要小看“看见”的能力。所谓成熟自爱的人,不过是能够“看见”本人的内心,真诚接纳本人、喜欢本人的人。
>> 因为他们“看见”了我们这方面的需求,回应了这些需求。
>> 我们可以接受他们不够爱我们,或者不能以我们所希望的方式来爱我们。我们接纳他们是不完满的父母,甚至可能是很差的父母。但是没有关系,他是他,我是我,我们拥有各自的人生,快乐和难过都由本人决定,本人定义。
>> 因为,我们可以看见本人,接纳和喜爱这个独特的、有魅力的、不完满的本人。然后,运营好本人的人生,运营好现在的亲密关系。
>> 你真的很了不起,你值得最好的幸福。
◆ 后记
>> 只需你情愿温柔地凝视,这世界的美好从未远离。
>> 孩子的心胸比父母想象的更宽广,他们的生命力比父母期望的更强大。我真诚地感激本人的孩子,他给我的,远远超过我给他的。
>> 为了找回已经的安宁,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藏在我们心底的伤痛,其实就像感情的病毒,长久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吞噬着我们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生命的成长,是一场漫长曲折的旅程。障碍生命成长的力量,不单来自外部世界,更来自我们内心的困惑——焦虑、迷惘、恐惧、愤怒、仇恨。它们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寸步难行。为了长大成人,我们挣扎、反抗,想要摆脱这些无形无形的束缚。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和平。
>> 痛苦并不是真正的绝望,对痛苦的回避才是。在伤疤下面,埋藏着生活的真相。人拥有英勇、诚实、智慧的美德,并不能确保你避免人生的波折、困苦。但是,真正的强者会在灰烬与血泪中站起来,继续前行。
>> 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必须在洞悉本人并安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 爱你本人。你的力量,不是外界凭空注入,它本来就藏在你的生命中。
>> 单纯的善意让世界更美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