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老师谈教育
今天读了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写给海的信》,作者为英国的艾利克斯·希尔。故事很简单,但是却跌宕崎岖,温情感人。
主人公汤姆和姐姐、妈妈住在一个小渔村里,汤姆的爸爸随船出海遇到了海难,再也没有回来。汤姆开始给大海写信,写了很多封之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两百多年前的老水手泰德·布斯的回信,在信里,汤姆得知本人的爸爸可能还没有死。汤姆的母亲和姐姐都不理解汤姆,直到某一天他的父亲终于推开门回来了,原来他的父亲在海难中头部遭到了撞击而失忆了,他无意中捡到了汤姆的漂流瓶,想起了一切,回到了家里。
最初的结局好像大多的儿童文学的结局一样,都是圆满而幸福。书的扉页上写着:
这是一个关于信心、希望和奇观的故事。当你足够坚持,答案往往会本人浮出水面。
然而,在温情和奇观的背后,却真实的刻画出汤姆的儿童心理,以汤姆的视角,写出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以及儿童在成人世界里的生存形态。
一.成人对待死亡的两种方式
汤姆的爸爸在一次出海中遭遇到海难,再也没有回来,渔村的人都认为他死了。汤姆爸爸的死,给全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汤姆的妈妈承担起两个孩子的抚养重担,每天要做很繁重的工作,在闲下来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和汤姆说话的时候也经常走神,并且成了一种常态。
而汤姆的姐姐莫蕊在父亲“死亡”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好像变成了汤姆的家长,而不是汤姆的姐姐。后来汤姆将本人收到回信、父亲可能没有死的事情告诉姐姐,被姐姐训斥了一番。莫蕊告诉汤姆,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母亲,这件事太残忍了。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在家里关于“父亲的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母亲不断生活在悲伤之中,她没有办法告诉两个年幼的孩子本人的悲痛,选择独自承担,承担的方式就是避免谈及相关的话题,将死亡深深地埋藏在本人的心里。这是得到至亲之后面对痛苦的方法,逃避和沉默其实并不能将死亡遮掩,整个家庭都在小心的维持着基本的稳定,于是姐弟俩也深深地埋藏了自己对父亲深深地思念。
其次,在这个渔村里,很多家庭都和汤姆家庭遭遇了同样的事件,大家都晓得汤姆得到了父亲,但是他们并未把汤姆当做急需要关切的孩子对待,在渔村的人看来,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成人的世界,很多痛苦和悲伤都被现实消解了,甚至是死亡带来的巨大阵痛。
“有些渔民向他点头打招呼,他也点点头。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提到他的父亲了......汤姆也不是独一家里遇到这种情况的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以这种方式得到过亲人。”
在外人看来,死亡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而在汤姆的母亲看来,这是一件讳莫如深,不可谈论的事情,在押避和麻痹之间,汤姆没有办法诉说本人的思念和困惑,只能独自完成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儿童在成人世界的双重对抗
1.和成人世界的对抗和妥协
汤姆和妈妈、姐姐因为父亲的突然去世,家里的环境氛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母亲要么在工坊里忙碌,要么闲暇时发呆,但是不会和汤姆讨论关于父亲的一切事情。而姐姐莫蕊和弟弟之间也产生了代沟,汤姆不认可姐姐的身份转变,在海滩上,他不想和姐姐有肢体触碰,这是因为汤姆已经逐步长大,产生了两性意识。除了性别外,还有年龄的差别,让汤姆和姐姐之间无法完全敞开襟怀,倾诉自己的情感。
汤姆虽然还有妈妈和姐姐,但是他倍感孤单,缺位的父亲角色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虽然夺走了他的父亲,但是在汤姆看来,大海是客观的冷静的,他选择将大海暂时看成是本人的朋友,将本人的困惑和思念写在漂流瓶里,寄到大海的深处。
汤姆和老师、同学非常不测的是,汤姆的同学捡到了众多漂流瓶中的一个,关于外星人警告的函件,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不出意料的是,老师和同学都觉得非常荒谬,认为这只是一个恶作剧罢了。汤姆也听到了,没有任何人留意到汤姆的表情和心理活动。老师和同学对待漂流瓶的态度,其实也是现实世界和成年世界对待这件事的典型态度。没有人相信,愈加没有人情愿去了解,一个孩子内心的伤痛和思念。
所以汤姆选择了沉默,他并没有揭穿这件事,他只是默默对大海发怒,他甚至少次发誓最初一次写信。
汤姆和斯托维在汤姆写漂流瓶的过程中,斯托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为汤姆提供船和泳衣,协助汤姆够到了水中的漂流瓶,在我们以为汤姆和斯托维会成为朋友的时候,斯托维又和汤姆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让汤姆感到疏离和冷漠。他问斯托维能否假装泰德·布斯给本人回信,斯托维最终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汤姆在成人的世界里,得不到本人想要的情感回应,甚至得不到本人想要的答案。于是他默默地坚持着本人的“秘密事业”,不断坚持给大海写漂流瓶,但是他也谨遵成人世界的次序,尽量将这件事隐瞒好,孤单的去守候去坚持。这是汤姆选择的对抗和妥协的方式。
2.与本人的对抗和疗愈
汤姆的孤单只能向大海倾诉和排遣,其实这个时候,大海已经变成了抽象化的内心世界。然而在写漂流瓶的前期,汤姆都无法完全对本人坦诚。汤姆面对成人世界不恰当的承诺痛苦方式,他本人的内心也在进行激烈的挣扎。他给大海写信,在等待回信时,他不断备受煎熬,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也开始思考死亡和人生,思考宏大和渺小,他又一开始的猎奇和戏谑的故事,到最初一封信的坦诚,他的内心经历了多次“失望——相信”“掩饰——坦诚”“喜悦——愤怒”的对抗,最终他选择了相信,也选择了放心和袒露,完成了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
三.“奇观”的三层意义
这个故事最终是一个圆满的故事,汤姆的父亲在海难中失踪,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汤姆的母亲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整个家里都默认不许提这件事。汤姆不断写漂流瓶最终让失忆的父亲找回了记忆,找回了本人的家,他们也收获了家庭的圆满。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观。但是奇观却不只仅停留在情节角度的奇观。从汤姆这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其实整个故事中包含了3个层面的奇观。
1.漂流瓶的回应
第一个奇观就是漂流瓶的回应。这里甚至带有了一丝奇幻的色彩。汤姆接连不断往大海扔了很多漂流瓶,但是一个都没有回应,等待回信有点焦急的他,忍不住问了老渔夫斯托维,这些漂流瓶最终都会漂流到哪里。经验丰富的斯托维告诉汤姆,如果这些漂流瓶进入洋流中,就会去到世界各地,但是如果没有的话,最终都会聚集到港口。
果不其然,汤姆在港口收到了来自卑海的回信。这是一封来自深海幽灵泰德·布斯的信,在信中,泰德·布斯告诉汤姆,他的父亲可能并没有死。看到这里,读者都生发出和汤姆一样的疑问:泰德·布斯说的是真的吗?泰德·布斯真的是深海幽灵吗?如果泰德·布斯不是深海幽灵,那他为何晓得汤姆父亲没死的事情?如果泰德·布斯晓得汤姆父亲没死,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汤姆,他的父亲在哪里?
随着汤姆对真相的追随,他发现原来是有一个人在深夜架着已经失事的小船,捞走了他的漂流瓶。汤姆并没有看清这个人长什么样子,只是因为汤姆的干涉,这个人没有拿走汤姆写给父亲的最初一个漂流瓶。也正因为如此,汤姆的父亲查理收到了最初一个漂流瓶,重新恢复了记忆。而泰德·布斯则永远藏匿在大海的黑暗中,没有再出现。
汤姆的儿童视角是一个限制性视角,作为读者,我们无法晓得的更多。汤姆非常疑惑,这个人是不是斯托维呢?从斯托维的表情,我们很难直接下定论。最初的答案终究无从得知。只能说,泰德·布斯的回应,是一个来自卑海的奇观,这个奇观添加了汤姆的决心,坚定了汤姆的信心。
2.父亲的回归
当然,文章的最大的一个奇观,就是汤姆父亲的回归,从后文我们得知,汤姆的父亲在海难中并没有死,因为蒙受了撞击而失忆,被搭救的查理,就不断在船上唱工,直到看到了汤姆的漂流瓶,才找回了记忆,找回了家。最初当查理来到汤姆妈妈的工坊,妈妈和姐姐都惊呆了,而姐姐更是给了汤姆一个亲吻。正是因为汤姆的坚持,才给了查理恢复记忆的机会,所以汤姆创造了奇观,他终于找回了父亲和完整的家庭。
3.自我疗愈的成功
其实从漂流瓶函件的内容,以及等待漂流瓶回应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汤姆自我疗愈的过程。自从父亲失踪后,汤姆的家里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但是汤姆母亲的逃避和沉默并不能完全消解悲伤,甚至愈加重了汤姆的思念。汤姆的悲伤和思念无处宣泄,只能写在漂流瓶里,经过了漂流瓶回信的一系列事件,汤姆终于给父亲写了最初一封信,汤姆此前写的信并没有完全坦诚,甚至有很多奇思妙想。终于,在最初一个漂流瓶里,他写出来了。即便他认识到:
“为什么不把真相写下来?即便它是伤人的,即便它会伤你很深很深。”
其实汤姆和母亲一样,也在押避本人真正的感情,无论是一开始的漂流瓶,还是和同学们平常的相处,还是对斯托维,对母亲和姐姐,汤姆都没有袒露过本人的内心真实想法。而成长的独一途径,就是面对真实的伤痛,然后接受它,最初放心,将伤痛放进记忆里。汤姆写漂流瓶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而奇观就是,即便汤姆的父亲没有回来,汤姆也完成了自我成长。
《写给海的信》生动的刻画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向我们展现了,在成人世界中孩子如何面对悲伤和孤单,如何怀疑又坚定信仰的过程。从孩子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原来成人对待巨大伤痛的方式,其实有时候还不如孩子成熟,而成人采取的错误方式,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二次伤害。不过还好最初的结局非常圆满,但是过程却愈加的重要。我想,作者除了让我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的信仰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和痛苦,给予孩子共情,和孩子一起走出悲伤,比让孩子孤单的完成“奇观”要温和美满的多。
上一篇:书写充满友爱与梦想的童年时光——读儿童小说《乒乓响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