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生命的教育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假如有一天再碰不见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早上,一则微博,一位给我们制造快乐的掌管人的离去,让我们再次注重“死亡”、“生命”与“健康”。

看到网络上大家或长或短的发文悼念,总想起《寻梦周游记》这部电影:传说中,人这辈子一共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葬礼上,随着人们的鞠躬,你的社会地位死亡。第三次,也是最初的死亡,是当这个世界上,最初一个人,将你忘记……

死亡不是起点,遗忘才是。什么是死亡,什么又是生命?其实我们每个人对此都是困惑的,包括孩子。

一切关于“死亡”的话题都过于严肃带有恐惧,关于“生命”又过于高深不切实,关于健康又浮于口号难于执行。生命如此可贵,所有这些不是只要老去和得到时才应该谈及的话题,我们需要生命的教育。

作家周国平曾在文章中写道: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而人文精神之花应该用三种教育来浇灌,即: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

文中提到生命教育,他写道:生命教育包括体育,以健康的身体为目标。但,一个人如果只是身体健康,却不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何意义?所以,我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理论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生命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发展信任:生命的幸福奠基在信任与安全感上。孩子最需要的是拥抱和哺育、温暖和祥和。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学习自律:孩子开始发展其自律(autonomy),自律得不到好的发展,生命将会是混乱失控的悲剧。

学龄初期(3~5岁):自动对内疚的冲突

自动进取:发展自动进取,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道德发展和快乐人生的基础。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大的冲突

勤奋与猎奇:发展勤奋和猎奇,这种特质是自我实现的资材,透过它才有健康的自尊和生涯发展。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完整,心理比较健康,人格发展趋于健全。生命的充实感与生涯实现的基础因而奠定。

成年晚期(18~25岁):亲密对孤单的冲突

创意与亲密:发展创意和亲密,使生命变得多采多姿、活力强,并发展幸福婚姻生活和家庭。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中年期:这是一个生产的年代,在事业上发展,在生活上有更大视野的接触。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生命的晚期:顺应晚年的生活:如顺应丧偶、户外活动以保持体能等。透过回顾过去,发现人生的价值,而感到满足。反之,则易形成绝望、仇恨、自我否定。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毫无预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看待生命,珍惜生命与感情,生命教育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情。死亡教育属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它会加深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生活中,我们也会面对关于“死亡”与“生命”这样的话题,面对孩子提出的困惑,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协助他们构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比如鲜花的怒放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一样,伤心、流泪、思念、恐惧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也有很多绘本对死亡和生命进行了温暖的诠释,比如《祝你生日快乐》通过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离去,讲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题,《爷爷变成了幽灵》解释了人死亡以后会到哪里去,《爸爸的围巾》讲述了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总会留下温暖的想念,还有《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小威向前冲》、《窗边的小豆豆》,等等,但我们不能试图用绘本让孩子明白人生大道理。

关于死亡教育不必太刻意,也不用太回避,恰当的问题下恰当的解释和引导,循序渐进。

生命的教育是尊重生命,在爱惜本人生命的基础上,去追求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适当引导,有节拍自在生长。在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感遭到足够的爱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心灵里的阳光会陪伴孩子走过生命中的黑暗阶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