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也是全国哀悼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文娱活动。
对我们来说,今天是一个哀悼先人的节日,是一个致敬抗疫牺牲的同胞的日子。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户外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的日子。
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来向孩子解释生命的意义,协助孩子认识“生”与“死亡”,认识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下半旗致哀……协助孩子面对生命的生与死,学会感恩他人的付出,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有一只漂亮的虎斑猫活了100万年,也死了100万次。它又重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国王、水手、老太太……但是它不懂得爱,对本人死亡时主人的痛苦没有感应。
直到他重生后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爱,也学会了爱,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无所寄托时,就会浑浑噩噩,当我们心有所依时,生命就会发生联合,就会发现爱。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寻找生命的归属。
二、《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的 金·弗珀兹·艾克松将一个幽灵的恐怖故事讲述得温馨而感人,艾斯本的爷爷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死,妈妈说爷爷变成了天使,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但是爷爷死后变成了幽灵,一趟又一趟地游荡在艾斯本的房间不情愿离去。原来是因为爷爷离开时,没有和小男孩说再见。
在幽灵和小男孩的交流中,生与死成为了很温馨的事情,定格在孩子的心中。
三、《獾的礼物》
苏珊•华莱从动物獾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生命逝去的故事。它不断乐于助人,即便已经老迈,仍然为朋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礼物。
四、《留念碑下的小花》
清明节时,小女孩跟着爸爸去陵园探望太爷爷,太爷爷已经是抗日游击队员,从和平中幸存下来后,不断守卫着这座烈士陵园,因为这里有着他牺牲的战友们......
作者将“死亡”与墓园的小花、小草结合在一起,用小花的蓬勃生命力和墓园的死亡展现出来,在唯美的画面下塑造对死亡的认识,将太爷爷的乐观和豁达传递给孩子。
五、《奶奶的皱纹》
在奶奶的皱纹里,藏着她的智慧和幸福。奶奶的皱纹,是时间的刻度;奶奶的皱纹,是记忆的宝藏。孙女在奶奶的皱纹和回忆中,感受了生命的神奇和美好,懂得了成长和得到。而奶奶在孙女的一问一答中,向孙女传递了生命的感悟,把积极、豁达的希望传给了孙女。
六、《小小的她的来访》
凯蒂·克劳泽用温暖而细腻的笔,描述了一个关于别离和死亡的悲伤却又充满爱的故事。每次,在死神带走离世的人士,总是悲伤和哭泣。可是,小女孩艾尔斯微兹却浅笑着对死神说“您终于来啦!”还向死神展现她会做的所有事情。
换一种角度看悲伤,我们也会感遭到慰藉和成长。
七、《中国人的成长礼仪》
这是一部中国版的生命教育书,从求子礼,出生礼,拜师礼,成人礼,登科礼,婚礼,寿礼到最初的生命尾声的丧礼。
葬礼的时候,为什么要穿白衣服,戴白花?为什么恭喜别人生小孩时常说“喜获麟儿”?这不只仅是中国礼仪书,更是一套生命教育绘本,协助孩子认识死亡,思考生命。让我们晓得亲人离世时应该如何做,让孩子晓得生命随爱而来,也随爱而逝。
八、《安德烈的愿望》
安德烈得到了妈妈,被送进了孤儿院。他因为想念妈妈,决定和小伙伴乌瓦去找本人的妈妈。但是在他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他感遭到妈妈的爱和陪伴。他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学会了直面死亡,学会了本人生活,学会了英勇。
安德烈的愿望是找到妈妈,那个穿蓝色的裙子,别着小卡子的温柔的妈妈!妈妈虽然不在了,但是妈妈的味道和音容笑貌却留在了安德列的记忆中,活在他的心中。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九、《爸爸的围巾》
一个得到爸爸的孩子在戴上爸爸的绿围巾后,一件件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星期一,遇到小狗没有被吓哭;星期二,玩捉迷藏跑得快……围巾给孩子勇气和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是爸爸不在身边但却永远陪在身边的爱和信心,是亲情和死亡的智慧。
十、《当鸭子遇见死神》
鸭子遇见了死神,浑身僵直地问死神是来带走它的吗?死神说:如果你能暂时忘记他是谁的话,就会觉得他很敌对,很亲切。于是,鸭子和死神和平相处,成了好朋友,一起玩耍。
死亡,是个令人恐惧的事情,但是却在作者的笔下,成了诙谐、欢乐的事情。而作者也带领我们去直面死亡,思考人生。
除了这些关于生命教育的绘本外,还有《小鲁的池塘》、《我永远爱你》、《小伤疤》、《精彩过一生》、《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的红面颊》、《熊和山猫》、《外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等等绘本。
死亡是一件恐惧的事,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生命时,它却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告诉孩子生命教育,不妨让绘本传递出对生命的思考。让孩子在绘本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协助孩子身心的发展。
避免因为我们的讳莫如深,而让孩子因为恐惧死亡而胆怯怕事,或者因为害怕死亡做出出格的行为伤害本人或者他人。最重要的是,协助孩子认识生命过程。
我是Daisy2019小燕,陪孩子一起成长的全职妈妈,旨在用科学的理念影响更多的朋友科学育儿,关注@Daisy2019小燕,育儿路上一起成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