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杨筱艳是位小学英语老师,也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她的新作品《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获得了2020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和平题材儿童文学,就获得如此成绩,在惊喜与骄傲的同时,她感到肩负的责任更重了。杨筱艳希望通过作品让学生们回望历史,珍惜当下。
《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作者:杨筱艳 著,插图绘者 胡天水
出版时间:2020年03月
和平是可怕的,写和平题材的作品是需要勇气与毅力的,这样的作家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2020年,儿童文学作家杨筱艳初次尝试的和平题材作品《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面世。为了写这本书,杨筱艳长期面对大量血腥的真实历史案例,一度出现了健康问题,为此不得不暂时终止写作。
在《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这本书中,主人公小丛一家本来生活在南京,运营一家照相馆。随着广播里前线的战况不断传来,人们的的内心也越来越沉重。终于,爸妈带着小丛和小丛八岁的弟弟虎子开始了逃难旅程。而他们家的小学徒沈旭升则选择和家人留在南京。经过千难万险,小丛一家来到了山城重庆。在这里,小丛一家的生活逐步步入正轨,小丛也开始习惯并喜欢上这个原本完全陌生的城市。直到有一天,又一次轰炸来临,小丛带着弟弟妹妹躲进了那个大隧道改建的防空洞……
杨筱艳带着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创作的这本书,获得了2020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百道网专访了杨筱艳,让她向我们引见这本书创作的初衷、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克服过程,以及她未来的写作计划。
杨筱艳
结合史料和家族故事改编
杨筱艳创作《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契机。2014年的一天,杨筱艳送孩子去补习班,本人就进了补习班旁边的一家区级图书馆读书。这里的地方志很丰富,在这里杨筱艳第一次接触到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她感到非常震惊,看了四五个小时后,萌发出了将这些历史事件写成一部小说的念头。
杨筱艳次要将两个历史事件改编进了小说中。第一个是南京保卫战中保卫雨花台的朱赤将军,变成了小说中的洪劲松将军,这两个人的进攻次数、牺牲年龄和遗言遗物都一样。第二个则是将“京字第一号证据”的来龙去脉,以文学方式嫁接到了小说当中。
“京字第一号证据”是记录了日军在南京血腥屠城的16张真实照片。1938年1月,在华东照相馆里,年方15岁的学徒工罗瑾为一个日军少尉军官冲洗两卷120“樱花牌”胶卷时,由于激愤难耐,就偷偷加印后将它们作为日军屠城的罪证保存起来。1941年,罗瑾的同学吴旋获得了这16张照片,并将这组照片于1946年转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这份重要的文献材料在《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京字第一号罪证”。
杨筱艳将主人公小丛设计为开照相馆的家庭的孩子,把“京字第一号证据”故事写了出来。杨筱艳表示,她希望小说不要单纯地描写和平的苦难,还要体现这一阶段南京人民的反抗精神,而小丛正是这一精神的代表。
除了历史材料外,杨筱艳还将本人家人的亲身经历融入了小说之中。杨筱艳的外公、外婆已经经历过和平,并且在重庆十八梯惨案中得到了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就是主人公小丛和他弟弟虎子的原型。杨筱艳向母亲询问过去的事情,并结合本人回忆起的外公、外婆活着时提到的情景,进行了故事大纲的编写,敲定了图书的目录。
亲赴惨案留念馆,体会“死亡”感
杨筱艳的写作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工作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在大量材料中甄选出所需要的内容。而在看这大批惨痛的历史材料的过程中,杨筱艳深陷历史带来的压抑情绪中,开始出现健康问题。“这对我本人是一个蛮大的考验。我特别理解吞枪他杀的《南京大屠杀》作家张纯如当时的心情,那是在压抑的临界点挣扎的感觉。”
杨筱艳透露,她在2015年时无论去哪里开会或参加活动,都会躲到一个角落坐着,并且心里筹划着从房间的哪个出口逃生。由于认识到本人的不对劲,她放下了手中的笔,调整本人的精神和心态,三个月的时间没看一个字。
杨筱艳再一次拿起笔,写到最初一章,她又遇到了一个问题,不晓得该怎样描述两个主人公的死亡情景,于是空着结尾没写。 2018年,她去重庆实地参观解放碑、十八梯惨案留念馆,从狭长、黑暗的防空洞里获得了对“死亡”的感触,当晚写完了最初一章。
杨筱艳不只写出小丛遭遇的凄惨,也着力让小读者感遭到了人物的成长。在《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中,小丛从一个出门去玩都要找妈妈报备一下的文静、乖巧的宝贝,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苦与大轰炸的袭击,变成了一个愈加从容、镇定、坚强的孩子,最初把生存的希望留给他人,本人献出了生命。
在作品中展示生死关头人性的光辉
杨筱艳在常年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有知识面广、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熟悉网络用语等很多优点,但是他们缺乏厚重的教育,并且历史知识匮乏。
她给我们举例,学生不只对隔了七八十年的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甚至连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不认识。有一次上英语课,杨筱艳找出了各种名人的照片给同学们辨认,孩子们认识周杰伦、姚明、迈克·杰克逊,但是到了雷锋,却没人说得出名字,这让她大为感慨。
“我觉得不管是作为一个老师还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我都有责任去和孩子一起回望历史,因为看到历史才能够珍惜当下。如果孩子们对严重历史事件一无所知,那我觉得是对本人民族、对我们饱受苦难的城市的一种背叛。”杨筱艳说。
在塑造小说中角色的时候,杨筱艳也注重还原中国人民的性情特点。例如小丛的父亲的个性和杨筱艳外公的个性十分类似,是典型的隐忍的中国人,一个能吃苦、什么都能忍的照相师。在得知两个孩子同时死亡时,他加入了意愿者队伍去运送受难者的遗体,没有掉一滴眼泪,直到他忙完了这一切,才在半夜痛苦地哭泣。
作品中巷子里最有学问的刘老师在最初以生命保护了小学徒沈旭升,也同样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他是那些众多普通南京市民的代表。因为大屠杀中很多孩子正是遭到成年人的保护才能够幸存。“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能体现出生死关头这种人性的光芒。”杨筱艳表示。
未来创作计划:用文学表现特殊家庭孩子的生活
《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获得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杨筱艳告诉百道网,这次获奖加强了她今后在创作上的责任心。“虽然传播正能量的校园小说很有必要,但是我们给孩子的不该当仅仅是快乐,还要引领他们的思想。”
“荆棘丛中的浅笑”系列计划有三本书,分别写战前、战中、战后三个时间段的三个故事,目前已出版的是《荆棘丛中的浅笑:小丛》。除了这三本书外,杨筱艳还在酝酿一个“英勇成长”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的故事将全部来自于她作为小学老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以单亲家庭的孩子、遭遇家暴的孩子、学习上被父母严苛要求的孩子等特殊儿童为配角,讲述他们遇到和面对波折的过程。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接触的这种孩子太多太多,感触也很深,有同情,有愤怒,还有想协助他们的急切心情。我想用文学作品的方式把它们逐个表现出来。”杨筱艳说。
(责编:肖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