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共读分享 | 苏林: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第一章领读笔记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儿童文学概论》第一章

文 | 苏 林

按:2020年5月9日晚,“北大阅读课儿童文学理论共读群”开始共读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一起悦读俱乐部领读人苏林老师领读了本书第一章,梳理了书中的次要内容和她的阅读思考。本文根据苏林老师的领读内容整理,与读过或计划阅读本书的读友共享。

大家好,我是苏林,去年夏天北大阅读课教师培训匆匆一聚,很感激大家不断守候在这里,也让我更有责任去启动这场迟到的共读。今年开年以来的疫情让我们都承受了很多突如其来的变动,希望阅读可以一直陪伴我们左右,给我们力量,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本人

本群要共读的第一本书是朱自强教授的《儿童文学概论》,由我来领读第一章儿童文学本质论,主要是梳理书中的次要内容,后面也邀请了一些群里的老师每人担任一个章节。需要说明的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领读人,都不是以专家的身份在主讲,而是以一个读者和学习者的心态,希望和大家在阅读中共同的交流和进步,所以也期待着大家的积极参与,目前本书下编各章节的领读人待定,欢迎大家报名。

《儿童文学概论》

朱自强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说回到我们要共读的书,这本书目前没有电商自营,辛苦各位参与的老师费一点心思来购买,再花一点时间读书。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悦读吧!

一 本书前言

这本书是朱自强教授2009年出版的一本儿童文学理论教材,不同于以往多为多人合作编著的教材,这本书完全由朱自强一人主笔,这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色。

朱自强在前言中引见本书的三个特质,并提示我们作为阅读者也该当从此三个对应的方面来展开阅读:

概论式教材——探讨儿童文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体系

学术性著作——探究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思考者的“言说”——思考如何从儿童文学中获得思想的资源,进而处理本人的人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上三点也都是我们亟需为本人补充的。

本书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上编是儿童文学原理,涉及儿童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基本理论,共有五个章节,下编为儿童文学文体论,朱自强教授以个人独特的研究视角对儿童文学进行分类,并逐章阐述,包含绪论和七个章节。

二 第一章 儿童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儿童是什么

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段就深深地俘获了我。朱教授说:“‘儿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个难题,它的难度其实在‘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朱教授由此提出儿童研究的重要性:儿童研究是儿童文学研究的前提,是建立儿童文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儿童研究需要留意到有两个儿童存在: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儿童,一个是成人意识形状中的假想的“儿童”。儿童文学研究的是后者,且只能无限接近前者。

关于儿童的研究有两个重要领域: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哲学。科学范畴。

而儿童文学是什么呢?它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虽然在儿童文学中有以成人或动物为次要描写对象的作品,但是,仍然可以说,儿童文学基本是描写、表现儿童的心灵世界的文学。因而可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儿童心理学,是艺术化的儿童研究方法。

关于两种儿童研究的关系:互补。

拓展荐书

关于“两个儿童”,让我想起儿童与成人的两个世界,约翰·伯宁罕的《莎莉,离水远一点》就是这个主题的经典之作,很多大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看不懂,其实这本书就是画面两边一边是孩子的世界,一边是大人的世界。成人该如何理解儿童的世界?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莎莉,离水远一点》

英/约翰·伯宁罕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一 被“发现”的“儿童”

该部分的次要内容:“儿童”的概念与儿童观的衍变

“儿童”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在社会变迁的历史中,被文化所建构出来的意识形状

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儿童身上具有儿童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情感,对此,成年人必须给以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儿童观萌发于两百多年前,真正在成人社会中占据普遍的支配地位,只要一百多年的历史。

书中先后评述了历史上几种次要的儿童观:

1、约翰·洛克的“白纸”说

代表作:《教育漫话》

次要观点: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塑造。过度注重教育的作用,但从根本上否定了儿童的生命价值。

影响:18世纪影响很大,今天也有很多拥趸。局限:没有正确认识到教育和遗传的适当关系。

2、卢梭和福禄培尔

评价:教育史上普遍认为“儿童的发现”始于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的福音书。

观点:儿童就像自然中生长的植物,尊重儿童的独自存在,发展儿童的自然天性。

后继者:福禄培尔

3、英国浪漫派诗人

代表人物: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

背景:18世纪后半叶以将,产业革命为发端的社会变革产生一系列现代化弊端,浪漫派诗人转向对儿童的歌颂,借此反对物质主义对人性的涂改和损害。

代表观点:“儿童是成人之父”(华兹华斯)

4、“未完成品”

20世纪,实证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多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人生的一个未完成阶段,此种观点显然以成人形态为最高的完成形态因而是一种成人本位的“童年”概念。现实上,童年走向成人,并不是只要功能力的发展这一条曲线,还有感功能力,而感功能力上的发展恰恰是退步的。

5、“童年”的消逝——“失乐园”的哀叹

不论是像波兹曼一样赞同“将时钟拨回去”,还是认为趋势已无可避免无法改变,所以该当让儿童“积极地参与这个世界”,这些观点的背后都取决于我们对儿童概念的假设,并遭到社会生活的根本制约。

分享书中朱自强教授的一段话:

“我们希望童年的消逝——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消失,是整个人类社会合理化、理想化的结果。但是眼前中国的现实是,成人社会正在为渺远的成年的将来而牺牲‘童年’的现在。童年彻底‘被牺牲’之日,就是儿童文学消逝之时。”

拓展荐书

关于儿童观的发展推荐阅读约翰·桑特洛克的《儿童发展》,可以对各种学说有更全面的了解。

《儿童发展(第11版)》

美/约翰·W·桑特洛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 儿童:独特文化的拥有者

此处特指儿童的精神文化层面,儿童生活中表现出的心灵特质。

要区别之一是它必然体现为成人与儿童两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就意味着有联系,也有区别,作者认为更该当注重的是区别,因为只要强调了区别,才能强调儿童及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儿童文学不是浅薄的‘小儿科’,

儿童生命精神特质的三个方面:

1、“天性的缪斯”——儿童文化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一种人类天性和天性。

研究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必读书:《天性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

表现:儿童的思维、言语、日常生活等。

“我们很少见到不喜欢游泳、唱歌、画画、听故事的儿童,但是我们却能看到许多不喜欢这些活动的成人。”

“并不是在成人的生活中找不到艺术的因素,并不

2、“儿童:游戏者”——儿童文化的游戏性

从游戏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到儿童游戏与创造力的关系:“培养创造力可能不是儿童做游戏的目的,但却是它的基本特征。”

“与成人把游戏作为一时的快乐生活的替代品不同,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

一些怀念童年或复古主题的书是成人对与童年的乡愁,本质性不同。

3、“天真的生物性”——儿童文化的生态性

“‘天真的生物性”是与文明和社会化相对应的概念。我们丝毫无意反对儿童走向文明和社会化而只是想揭示儿童在走向文明和社会化之前及其过程中,其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成人所代表的文明和社会性在促使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是儿童的本身品性失落了什么东西。”

作者抒发了对儿童天真天性的赞歌:

儿童面对自然界没有成人的妄自尊大,相反,儿童将本人的天性化作同情,分赠给世界万物。

儿童的天真也时时质疑着成人社会的拜金思想和等级观念。

天真是一种可贵的人性质量

看事物和世界的眼光是完整的。

以上三个精神特质深度联系,是一个无机全体

身处以成人为中心的社会,我们必须认识到:成人必须与儿童携起手来,也从儿童身上获得智慧和力量。童年期与成年期并不是人生的两个阶段,而是人生的两种形状,是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

总结

从本节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儿童的认识、尊重与关切,而且这不只关乎成人,也关乎我们所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二节 儿童文学是什么

限定范围:不包含影视和戏剧文学;不包含儿童本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引见几种儿童文学的定义

引见了三种儿童文学研究的类型:随笔型、概念型、两头

各种不同研究风格的成因:东西方思维特点和土壤条件不同

引用了概念型研究中的四种儿童文学定义(在此不逐个赘述),这些定义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即都从教育性、年龄阶段性、文学性三个方面阐述,但内涵和侧重有所不同。

作者认为理性的定义固然会对我们的认识有所启示,更重要的是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另外,对儿童文学本质的把握和理解,必须进入阐释和言说,才能避免简单化。

补充

在做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我不断在身体力行地倡导成人要读童书,而且我认为亲子阅读也不只仅是成人给儿童读书,而该当是成人与儿童“分享”书。既然是分享,那就是平等的,双向的,就必然包含着图书和思想的双向流动,成人读童书不只仅是亲子阅读的要求,也该当是其结果和本质。

二 儿童文学 = 儿童x成人x文学

作者认为要探讨儿童文学的本质,需要建立一种儿童文学内部的关系机制,即成人、儿童、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双向和互动)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

儿童文学 = 儿童 + 文学 ❌

儿童文学 = 儿童 + 成人 + 文学 ❌

儿童文学 = 儿童 x 成人 x 文学 ✅

作者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表述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

“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方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构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成就。”

三 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

前面提到的各种儿童观都是从西方说起,但很有意思的是“儿童本位”却是一个中国化的、与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紧密相连、伴随中国儿童文学起落消长的概念。

先驱者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说到“幼者本位”。)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发展是十分波折的。

三四十年代——理论和创作的严重错位

十七年时期——极左思想下的“反动”

新时期以来——恢复名誉,但并不精确、不完整

二十一世纪——肤浅阐释、认识停滞,矮小化了的儿童本位论

朱自强认为:“儿童本位”该当是以“儿童”为思想资源的一种关于儿童的哲学思想。

所谓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该当是:

“从儿童本身的原初生命愿望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本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质量。儿童文学作家在这种儿童观的关照下创作的儿童文学就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如果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

1、将不再把儿童心灵当作一张白纸,而是当作一粒种子,需要去激活。

2、就不会把童年时期看作是长大了就可以脱掉的旧衣服(一个阶段),而是永远不能摘下的一环,一个价值永存的领域。

3、就不会认为儿童而是是一个匆匆的赶路者,也为本身而存在(独立性价值),“给儿童以拥有本人人生的权力,鼓励儿童从容不迫地享受童年的幸福,满足并发展儿童的生命欲求和愿望。”

4、就会超越成人与儿童的鸿沟,淋漓尽致地表现儿童的感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成为儿童的知音。

5、就会把儿童文学从狭隘的教育主义特别是教训主义中解放出来,守护儿童感性的园丁。

6、将不只仅发现儿童是最渴望成长的人种,而且能够洞悉儿童成长的真正意味。它看到儿童成长中与生活搏斗的艰难,理解儿童在成长中与现实的顺应

7、就会对儿童鲜活的审美力量投以信任的目光,确保儿童文学高水准的艺术追求。

采取儿童本文的文学立场不会导致成人作家主体性的丧失,因为两者“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是两个大小有别的同心圆”。

“在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中,作家与儿童是结成‘同谋’的‘团伙’,他站在儿童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引领着儿童去谋取生命的健全成长和发展。

……

我们的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迷雾遮住双眼的文化大船出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迷失,它正在现代的核动力的推动下,迅速地远离荷尔德林所吟咏的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大地’。

……

无论如何,人类的希望都在儿童这里。”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特质

本节分条论述了儿童文学的六个特质。

一 现代性

观点:儿童文学没有古代,只要现代。

理由:首先,没有现代社会对“人”的发现,就不会有“儿童”的发现,而没有“儿童”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是不可能产生的。其次,民间文学不天然是儿童文学,民间文学要成为儿童文学必须要经过怀有现代儿童观的人去进行现代转化。第三,作为严重的文学史事件,不能采取对细部采取孤证的做法。

“归根结底,儿童文学不是‘自由’的,而是‘自为’的,是人类通过‘儿童’的普遍假设,对儿童和本身的发展进行预设和‘自为’的文学。”

二 故事性

1、儿童的故事性思维与它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对与文学的体裁是没有概念的,也是漠不关怀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儿童说“我要听个故事”,这在亲子阅读中尤为常见,对孩子来说讲一本绘本就是讲一个故事。

“各种叙事型儿童文学作品到了儿童读者面前,全都成了‘故事’。”

童言童语揭示了儿童文学的一个本质,即“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思维与成人思维的不同。

此外,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对整个人类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是讲故事的动物”。

2、故事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抽象思维,直观感性。现代小说中虽不乏消解作品故事性的写法,但在儿童文学中如果抽离了故事,则一定寸步难行。需要留意的是,即便是儿歌和儿童诗也是故事的,具有明显的叙事性。

“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读者,都是凭仗故事来体认生活的,所不同的是,作家用故事思维进行创作,而儿童读者则凭仗故事思维进行文学欣赏。在儿童文学世界里,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读者共同的思维方式。作家凭仗故事把思想变成感觉,儿童读者凭仗故事去感觉作品中的思想。”

三 幻想性

这里的“幻想”,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幻想文学,而且是一种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精神特质。幻想具有超越性,幻想力是超越现实世界、进入可能世界的能力。儿童文学是以张扬幻想力为使命的文学。

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将幻想力称为儿童的“第三力量”:

儿童的理性可以在学校发展,儿童的身体也可以通过体育来锻炼,但是可悲的是,儿童所拥有的第三种力量却被世间所无视,正遭到损害。——凯斯特纳

并认为只要长大成人还葆有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朱自强教授无疑是认可凯斯特纳的观点的,世界各国对幻想性文学作品的负面评价都不胜枚举。因而,作者写到:

“对物质生活的无限度追求的时髦,已经使幻想精神被不正常地大大贬值。在这样的时代里,人类更是需要儿童文学营建的使幻想精神得以安居和发展的温暖家园。

……

如果说儿童可以成为人类的希望所在的话,那么,儿童文学就站在儿童的身旁,并且随时会助一臂之力。

……

守护儿童身上的存在的人类的‘第三力量’要靠儿童文学,保持、恢复成人心灵中的‘第三力量’更要靠儿童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实在不只是儿童的文学,而是全人类的文学。”

四 成长性

儿童文学是关怀儿童“成长”的文学,其中虽然也包含对儿童的教育,但不是规范和框范,而是一种大写的教育。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儿童容易理解、便于获取的关于成长的智慧。

作者引见了一个儿童小说的重要类型——成长小说。

“描写‘成长’的小说要表现出主人公精神上的磨练和寻路形态,作家必须对人生问题苦苦求索,走入思想的境界,从而对成长中的少年有所启示,有所协助

关怀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家往往在意儿童身处的顺境,艺术地为我们呈现出儿童内心的苦恼和心灵成长的轨迹,这样的作品使少年儿童通过心理投射获得慰藉和启示。

倾听发自儿童心底的呼声,洞悉儿童成长本质意味的儿童文学作家一方面协助儿童体验、认识本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以本人在生活中磨练出的智慧之眼,协助儿童寻找着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能使儿童坚强成长的人生道理。”

补充

近两年在做少年成长小说的领读和推介,我对少年成长小说也有一个粗浅的定义:少年成长小说关注儿童成长中的生活和精神窘境,尤其是儿童在跨越这些窘境时的心灵转变和精神力量,从而为儿童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抚慰与引领。

比如美国作家杰瑞·史宾尼利获得纽伯瑞银奖的小说《波马的秘密》描写了十岁的少年波马在成长和融入现实中的矛盾、渴望和突破。美国作家苏珊·帕特隆的纽伯瑞金奖小说《乐琦的神奇力量》描写了孤儿女孩乐琦如何留住本人的监护人、掌握人生命运的故事。

拓展链接:

用爱和勇气掌控本人的人生——《乐琦的神奇力量》领读手记

发现秘密,发现真实的本人——《波马的秘密》线上领读手记

五 趣味性

成人的目的 VS 儿童的需求:

“成人可能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给予儿童以儿童文学,然而儿童接受儿童文学时的目的只要一个——为了从书中寻求快乐。”

生成趣味性的条件:

引人入胜的惊异故事。解放儿童狂野的想象力。

生动风趣的人物性情。切实感或亲近感的性情

事件的完满处理。充实感和满足感。

语体上的简约、明快、和富于举动性。不只是对言语,也是对主题和人物的要求。

方式上的创意性。追求新奇,以图画书为例,极尽创意之能事。

六 朴素性

这是一个具有整合意义的核心类概念,包容了儿童文学的“自然”、“本色”、“简约”“单纯”、“率真” 等艺术风格。作者举例了但尼斯·李的童诗《进城怎样走法》、新美南吉的《竹笋的故事》等儿童文学作品,阐述儿童文学如何在举重若轻、以少胜多中包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或时代脉搏。

“深度与浅度,在儿童文学这里是一种辩证关系,有多深就可能有多浅,

拓展补充

正如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文学也不意味着浅薄,让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不是矮化儿童,恰恰是尊重儿童,让成人读儿童文学也不是屈就,反而可能是一种净化和升华。

关于儿童文学的深与浅,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也有过精彩的论述:

刘绪源|儿童文学——它有多深,就该有多浅

三 领读总结

以上,就是我今晚的领读分享,以梳理书中的次要内容为主,辅以我本人的理解和思考。如果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我觉得朱自强教授这本《儿童文学概论》就是他所说的那种两头型的儿童文学研究著作(也许是因为曾留学日本),虽然名字叫概论,但是一点都不干巴单调四处闪烁着人文思想和诗性光芒,读起来很享受。今天我们对儿童和儿童文学仍然有很多误区,因而本章的内容虽然是很多基本概念,但是对这些概念和思想的副本清源和郑重强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北大阅读课儿童文学理论共读群”目前每周六晚20:30-21:30正在和大家共读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本周已进行到上编第五章内容,想参与的读友可以添加小悦微信进行征询和报名。

图书版本:

以下两本《儿童文学概论》内容相同,可任选一本阅读。

《儿童文学概论》

朱自强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自强学术文集3 儿童文学概论》

朱自强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报名共读:

- End -

公号责编:小悦君

一起悦读

ID:readtogether

快乐阅读 | 共同阅读 | 分享阅读

邮箱17read@sina.com

-026-026-4

投稿 | 加入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六号华亭嘉园B-3A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