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婷轩 出镜\乖妞妞
版权所有,盗图必究
诗经——风——魏风——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具):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
掺掺(shān 山):同“纤纤”,描述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
要(yāo腰):衣的腰身,作动词,缝好腰身。一说钮襻。襋(jí及):衣领,作动词,缝好衣领。
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提提(shí 时):同“媞媞”,安舒貌。⑤宛然:回转貌。辟(bì 避):同“避”。左辟即左避。
揥(tì 替):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
维:因。褊(piān 偏)心:心地狭窄。
刺:讽刺。
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样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又怎样能替别人缝制衣裳?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
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葛屦为魏风第一篇,这里解释一下何为魏风。精确地说,魏不能称之为诸侯国,因为他没有被周王室正式封为诸侯。此时的魏为春秋时期的魏,并不是三家分晋时的魏。
据《史记·魏世家》,在武王伐纣之时,有“毕公高”,与周同姓“姬”,得封于“毕”而后为“毕”姓。在“毕公高”之后,其子孙之封断绝,而成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后裔有名为“毕万”者,跟随晋献公。所以,只要毕公高在世时封为毕,实为魏而后世子孙皆为庶人,无有诸侯之称,所以,本篇实不应纳入国风中,但诗经所纳,皆以陈其礼,载明道理,而列魏风七篇以入国风,也是以明理而已。
葛屦,葛指葛布,屦为鞋,以葛布做的鞋子。这就是篇名之意。而以葛布为鞋,只适用于夏天穿,魏地地处北方,冬日严寒,应穿皮革做的鞋以御寒,这里是全篇的意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之释义。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纠纠,是缠绕的意思,这里是描述葛鞋的花纹还是描述做葛鞋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词是名词还是动词?后边的履霜是指在霜上行走,描述已是秋末冬初之季。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本句对应上句一起,掺掺,是描述词还是动词,而从后面的缝裳来看,应该是缝裳的动作,所以,掺掺应该是动词,也就是在说缝制衣服的动作。那么反推第一句纠纠,也应该是制鞋的动作。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要,指腰,襋,指衣领。好人,是女主人,服,穿。这句是描述缝衣的女子给女主人缝衣时的过程,注重每一个细节,怕有一点错误,更说明一点,这件衣服不是给她本人穿的,而是给女主人穿的,那么说明她只是一个下人。
全句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在深秋时节还穿着葛鞋的女子,在给她的女主人缝制衣服。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女主人穿好衣服,试了试,然后并没有对女子表示出什么,而是向左转身走了,自顾自的整理本人的头鉓,只留下一个背景给身为下人的女子。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这句才是缝衣女子的心里话。也是她想表达的全文的意思,前面只是铺垫,最初写出心意。
文中只是写了两个不同身份的女子的不同待遇,却反映着贫穷与富贵的差距。
诗序说:《葛屦》,刺褊也。魏地陿【同狭】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
诗序所解之意明显不是上文中所说之意。那么,应该如何解释本篇呢?
其实,诗序认为,本篇中从头到尾只要一个女主人公,而没有第二个人。所谓掺掺女手,是指这个女子,而掺掺是指少女之手,而缝裳,所谓裳,应为下衣。
《毛传》曰:“掺掺,犹纤纤也。妇人三月庙见【同现】,然后执妇功。什么是执妇功,就是妇女所做的家务活,这里专指缝裳。那么回头再说掺掺女手,留意,这里用的是女而不是妇,解释说嫁过门未满三月,是为女。所以,这里的掺掺女手是出嫁不满三个月女子的手,本来不应该执妇功的,这里却提前开始执妇功了,这是有违礼法的。所以这是一个引入点。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这句话说了三重意思。首先,好人,这里是指执妇功之女子。提提,安舒貌,这是第一重意思,女子的文静,安然,顺从的意思。宛然左辟,为什么是左辟。这里是指丈夫归来,女子上前迎接,而其夫必是有礼,女子不敢受,所以向左侧避开,这是第二重意思,说明女子躲避的样子仪态轻盈,谦卑顺从。佩其象揥,是指女子的头饰,说明其修养。
所以一句三段话,全是歌女子之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懂礼的女子却提前开始执妇功,这说明什么,说明其家不守礼,而其夫对其有礼,那么从侧面说明不只是其家不守礼,而是环境使然,大家都不守礼,是以以刺君,刺国。这才应该是诗序的意思。
上一篇:古言高甜宠文,强推《从民女到皇后》,梦幻般的爱情却是真实事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