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班,给今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体罚、打骂、剥削,穷人的孩子来了就签“卖身契”,多年不准回家.......等等。其实,这都是外行人看到的表面。
虽然有很多人并不认可这种教育方式,但是由于教学严格,管理严厉,教师“为祖师爷传道”又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也培养出大批优秀戏曲人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晚期的科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自创学习的地方。
今天,说你是“科班”出身,你心里肯定很美,表明你受过正规教育(训练)、专业对口。历史上,“科班”是指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
“科”,就是品类、等级的意思,估计是效仿了科举考试的叫法,代表了梨园行对培养伶人的严肃态度。科班投师学艺也称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 进入科班以后,会为演员两头的名字加一个字来区分科次。比如最著名的“富连成”班,就分为喜字科、连字科、富字科、盛字科、世字科、元字科、韵字科、庆字科等八科。学员在艺名中嵌入代表期别的字样,依入学期排辈,以师兄弟相称。
“科班”不是你想入就入的。传统科班只收男生,但绝不是来个人就收的,老师要看祖师爷赏不赏饭吃,要严格审查报名者够不够学习的材料,对外貌、体型、智商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等这些调查完,都合格了,还要严格履行进入科班手续,首先有一个引见人,再和家长订立契约。同时还要有两位担保人见证,并署名画押。入科的契文有专门的样式,并在其中商定坐科时间、坐科期间的各种规定等。例如,谭豫升(谭鑫培之孙谭小培之子)的入科契约是这样子滴:
入科契约
首先是学规矩
盖叫天先生在其舞台回忆中曾说道:“科班生活里都有一定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做人的礼貌,是生活的道理,也是大伙儿共同恪守的纪律。”
这是一份科班内部较为具体的规则,其中规定了各行当的职责和对违反规则的惩处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坐科的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他们长身体、学本领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正面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就很容易贻误他们的前程。喜成、富连成之所以会培养出那么多人才,不能不说与它的铁的纪律有直接的关系。
后台的规矩
最忌讳的事情,千万不要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六律不能正五音。无论做什么事,没有纪律,没有章法是不能保证做好的。
其次学做人
科班不只要传艺,而且要育人。艺高更要德高,如果一个从事戏剧艺术的人只要高超的技艺而无高尚的道德品德,充其量也就是个大有作为的人“戏子”而决不可能成就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倘乎这样的人再任其卑劣的质量恶性膨胀,不但毁了本人,而且还会危害社会。作为科班的师辈,是决不情愿看到学生成为废品的。为此,进了“富连成”科班,先要背诵“学规”(也叫“训词”),全文如下:
这篇训词可谓用心良苦,不单对于学子,就是世人把它当作座右铭,也当受益终生。富连成的班主叶春善(1875年-1935年)没有念过太多的书,每隔几天,就要在课余之暇召集全体学生谈话一次,把一些做人的基本条件,一条条的讲给学生听。后来,叶春善年龄较高,事务繁忙,不能时时做讲演,于是把这些训词写下来,装在了镜框里,总计有八条。
特别强调,前四条是要必须学的,后四条是千万不可学的。
一 、要养身体。
养身体的训词
二、要遵教训。
遵教训的训词
三、要学技艺。
学技艺的训词
四 、要保名誉。
保名誉的训词
五 、戒抛弃光阴。
戒抛弃光阴
六、戒贪图小利。
戒贪图小利
七、戒烟酒赌博。
戒烟酒赌博
今天再看看以上八条,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真的是觉得,乃为人处世之利害,关系至重,切要之世态炎凉。一个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想不成才也难。
最初才是学“戏”!
启蒙教学自拜师之日起,开始进行启蒙教学,称为“4个月馆内”。这4个月次要是打好科、白、唱的基础,必须学会五大出“戏头”,还要学会几出小戏。
学员们每天学艺时间长达十多小时。清晨雄鸡报晓,就要起床。起床后,先为师傅端脸盆水等,然后各自洗脸,向相公爷上香。接着开始吊嗓、走科……
出馆4个月后,要举行出馆典礼,除叩拜相公爷外,另备一个烘炉放在庭院中,让学员一个个跨过(典礼很重要哇)。班主开始接受“请戏”,拉学员出去演出,让他们边演出边学新戏。
学员既入科班,在此限期之内,名曰作科。必须坚守班规,并于此时间,择其品貌喉音,以定学习门类,或生或旦、或净或丑、或文或武,择其门类,授业解惑。每天都要喊嗓、吊嗓、翻跌、武打、教歌唱、拉身段,或集合起来,学员们集体排演一剧,皆有固定规则,绝无混乱之弊。学员所学之戏,达到十多出了,就可以登台演唱,每天给铜元数枚,谓之点心钱。
出科学生毕业了,谓之出科。出科时,须焚香谢师,将入科时所立之字据领回。
成立于1904年、1944年停办的“喜连成”班(1912年更名为“富连成班”)曾先后招收、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达六百多名京剧演员,是京剧发展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科班。在喜、连、富、盛、世五科学生中,产生了好几位流派创始人和许多京剧艺术家,连梅兰芳、周信芳也曾带艺到富连成“进修”,这可谓是大师辈出。
第一,先学规矩、再学做人、最初学专业知识,似乎应该是大多数人认同的顺序。虽然三者关系密不可分,也不能分出个先后优劣来,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顺序应该是不会错的。
任正非强调“先学做事,再学做人”,“在中基层要重新修改我们的口号,要先学会做事,再学会做人。中基层干部一把手一定要会做事。一天盯着做事的干部才是好干部,才是我们要挖掘出来的优秀干部,而不是那种会做人的干部。”这些,是对企业的中层干部说的,中基层干部肯定是成年人了,为人处世的样子基本定型,当然强调“做事”出业绩了。此时的你,假使再规矩守不好、做人无底线,你还想做成个事,估计挺难。
添加行业的归属感和严肃性。入科班需先立字据,立字据比签契约稍微文明些。科满后要效力三年。一整套规矩下来,道德、文书、刑法三管齐下,保障了成材率,科班教育成了最优秀的伶人培养体制。
这就有点类似古代工匠,大多一生只专注于做一件事情,“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核舟记》中的奇巧人王叔远等都大抵如此。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如今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做几件事情,甚至同时做好几件事情。但是,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对于个人的时间、精力、素质和技能,尤其是技能、水平构成巨大挑战。为了提升管理的无效性,大多数人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本人的核心业务范围。否则,极有可能费尽心机和力气,结果却一无所获。
第三,科班的管理手段次要是“打戏”,就是体罚。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描述:“学生里面,派定一个掌刑大师兄,只需听听这名称,就晓得挨打是常事,当时有句‘戏是打出来的’。”
打的时候让学生趴在长凳上,让教习用“刀坯子”打屁股。刀坯子是木头或竹板做的道具刀,硬中带韧,直接打能打得皮开肉绽,对学生相当有威慑力。今天,有的学校提倡什么“快乐教育”,被许多家长奉为神话的教育模式,不再有繁重的作业,不会参加频繁的考试,期末考评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是优秀,每天上课的时间大幅缩减,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当学习本人喜欢的东西,当然是“快乐”的,可是,有时候,一个人是不能“选择”学什么的,此时此刻,要“快乐”可就难了。孩子们开心了,与父母的态度缓和了,家庭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孩子们完全可以任由天性肆意的发展。这一切看似是一派祥和的景象,但是到了升学的时候,一切的谎言也宣告破灭。所以说,该强制的时候,必须强制,哪有什么“快乐”!
上一篇:诗词|史上最狠的十首讽刺诗,骂人不带脏字,专怼人间不平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