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一个奇观【论断】“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观”。【解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开篇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个“全面胜利”的成绩表现在:①全部脱贫——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②全部摘帽——832个贫困县;③全部出列——12.8万个贫困村;④得到
处理——区域性
全体贫困。这个“全面胜利”的成绩意味着:①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②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
全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③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
决心勇气;④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愈加牢固;⑤创造了减贫
管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
严重贡献。
这份“伟大光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身指挥、亲身部署、亲身督战下取得的。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史无前例。对此,不少外国学者认为,“从全球背景来看,中国减贫努力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经济体具有巨大价值”“中国政府是将减贫事业作为其使命和责任来对待和
处理的,中国的减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
自创”。历史性
处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
奇观,
开辟。
这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辰,也是对建党百年的伟大献礼。

图片来源@新华网
0
2一段历史【论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中国梦着眼、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入手,摆脱贫困的历史展开了中国人民逐梦、筑梦、圆梦的历史。古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近有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再有近代以来因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而引致的贫困梦魇……
历史告诉我们,贫困不只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有一个长期
艰苦奋斗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人民
自给自足、发愤图强、重整山河;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
掌管召开
地方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
和平。
这样一条摆脱贫困的历史线,描摹了中华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
处理。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从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具有
严重意义伟业的角度出发,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有能力
处理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绘就了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0
3一个理论【论断】“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凡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无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解读】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减贫理论也是研究前沿。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减贫理论,如“不平等、收入和贫困”“贸易与贫困”“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减贫能力的影响”“现金转移
领取、减贫与妇女赋权”,等等。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
构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与一系列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息息相关。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既是取得脱贫攻坚举世注目成就的缘由所在,也是为全球减贫贡献的中国智慧所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可以理解为“七个坚持”——①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不懈走共同
富有道路;③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构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
举动;④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⑤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
自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⑥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
营建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⑦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由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的重要经验和认识凝结而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0
4一种精神【论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辟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解读】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是由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意愿者等,在脱贫攻坚战中书写锻造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到了他们中的楷模: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让鲜红的党旗
一直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让伟大的精神
一直在祖国大地上熠熠生辉。源于历史、植根时代的伟大精神,
一直包含着现实意义。
主旨、中国人民意志质量、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0
5一个起点【论断】“脱贫摘帽不是起点,而是重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读】摆脱贫困,难;巩固脱贫成果,更是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摘帽不是起点,而是重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个起点,擦亮着奋斗的底色,凝聚着迈向更好生活的力量。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
富有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与此同时,征途漫漫,任务严重、使命艰巨,惟有奋斗。一方面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复兴无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
愈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多措并举,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乡村
复兴战略,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
严重任务,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了新
情势、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我们
处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
富有仍然任重道远,要继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应该说,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逗号”,我们用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写下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叹号”。瞻望未来,为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我们要继续永不
懒惰、一往无前,开创新的伟大
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