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协和人的故事 “嘎杂子医生”邵孝鉷教授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100周年,北京尤迈医学诊所整理出“协和人的故事”,以此表达对协和前辈的敬意。

【协和人的故事】“嘎杂子医生”邵孝鉷教授

邵孝鉷教授简介

邵孝鉷,男,1922年6月15日出生于浙江温州,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1] 。1950年6月毕业于原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三年后,1990年连选连任第二届主任委员。1994年当选为该会名誉主任委员。1992年当选为世界灾祸和急诊医学学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 WADEM)理事会理事,至1994年。1990年应聘为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刊物“急诊心脏救护现况”(Currents in Emergency Cardiac Care)以及WADEM的机关刊物“院前和灾祸医学”(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的编委,至今。1991年受聘为国家医药局医疗器械新产品评审专家评审员。同年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有突出贡献”的证书。与蒋朱明教授共同主编“急诊临床”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主编“急诊医学”专著由上海科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

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急诊医学》等杂志上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在《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和《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先后发表论文。

《美国急诊室的故事》网站上出现了一位中国医生的抽象:这是挂在协和医院从老楼到住院楼长廊一旁的邵老近期肖像和对邵老一生精辟的总结。今年年初因私事经过,读后感慨甚深,特拍下留念。现将内容抄写这里,望大家共勉之,以不负老人对全国急诊医学之望。

见到邵老,他都会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只要“邵孝鉷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教授”几个字。面对这张简约而朴实的名片,谁也想不到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急诊医学创始人之一、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及现任名誉主任委员。在这张没有任何头衔的名片后面,书写着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史。

邵孝鉷有句名言,若把外科医生称作开刀医生那是贬低了外科医生。那急症病人脑门上没字——我患的是哪科毛病。因而,专科医生不适合做急诊,必须一专多能。急诊科,要的是全科医生。

邵孝鉷教授最早提出中国急诊医学应由三方面组成,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经过近30年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一学科建设理论完全正确。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决定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建科之初,急诊科只要邵老一个医生和几名护士。每当讲起那段时光,邵老总会笑说“当时不是流行一部电影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嘛,别人就说我是“傻帽和我的一群女儿们”。

对于急诊科的命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邵孝鉷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引见“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译成了“急救医 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好像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更 广。”急诊医学这个叫法就此延续了下来。

(说明:文字根据网络内容整理汇编,部分图片转自网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