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觉醒时代之新文化运动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中国的问题并没有处理,可谓是功败垂成。这让很多人开始思考民族危亡的更深层次的缘由,加之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国内大造言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帝制能够复辟,也说明在一些人头脑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而民众也有待觉醒。

一,新文化运动发起

1915年,“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的陈独秀回国,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衰亡。《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突出一个“新”字,意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塑造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6年,留学日本的李大钊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次要倡导者之一。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号召青年要做“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时代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号召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点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即英语Democracy和Science,因其读音,大家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宣扬的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

然而历史的实践——无论是温和的变法还是暴力的革命——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存在本身时又没有可供中国自创的救国方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只能继续对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进行探索,同时也在等待一个新的救国方案的出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次要包括三个方面: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民主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既然新文化要走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学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言语方式也要便于大众接受才行。而动辄“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虽然存在言语精炼、文辞优美等优点,但也存在脱离民众、不利于推广等缺点。乃至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身份意味,成了一种优越感。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反响剧烈。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文学革命主张。此后,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吴宓等人,写白话诗(《尝试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白话散文等,文学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命令,从该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必须使用白话文。

三,刘半农与“她”

五四运动以前,汉字中的“他”无男女之分,鲁迅等人经常用“伊、彼、其”等字指代女她。虽然大家开始讨论创造一个“她”字问题,但不断影响无限。1920年,在英国留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使用了“她”指代女性。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

当时也有不少女权主义者激烈反对使用“她”字,认为这是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有的人说“他”是人字旁,“她”用女字旁代替“人”字旁,分明把女性不当人等等。

然而大家觉得方便,“她”已经出现就谁也阻挠不住了——《康熙字典》有“她”字,读音、含义都与女性第三人称“她”不同)。后来“她”字收入字典,被大家广泛接受。

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写过一本书,叫《杂记赵家》,说到了刘半农和《教我如何不想他》(原文中用的“他”)。说她在北平女子大学上课,班里有一个学生整天爱唱《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有一天刘半农来了女大,大学生们本以为是个很风雅的文人,不料却是个穿棉布衫的土老头。学生的笑谈被刘半农晓得了,他就又写了一首词:“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是不是有点儿今天“网恋奔现”的意思?看来风趣的灵魂,还是比不上好看得皮囊!呵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