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是这样评价曹文轩和他的作品的。她说,“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博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他“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霎时”。也正是基于此,曹文轩成为了“儿童苦难文学”的集大成者。
然而,都说苦尽甘来,可是在曹文轩的文章里我们只看到苦,只看到难。昨天和今天一样,今天和明天还一样,除了苦还是苦,没有希望,没有光明,没有未来。这样的苦是纯粹的苦,是为了苦而苦,一苦到底,苦到绝望。
我常在想,我们的孩子读了这样的文章后能有什么样的收获?感遭到了什么是苦难?还是从这样的苦难中升华了思想?想来想去,我真的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的孩子已经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对他们来说,曹文轩那个年代只存在于书本、网络和老人的唠叨中。他们不可能去切身体会那个时代一个具体的小人物所经受的困难,也很难去真正理解那样的苦难对人生成长意味着什么。相反,读了这样的文章会放大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猎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不盲目地往本人身上套。只需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点点波折就觉得蒙受了天大的不公,就觉得被所有人抛弃,得到了整个世界。
他们开始变得敏感、脆弱,缺乏韧性,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毅力和勇气。消极的东西积累多了,长期浸淫在自哀自怨的氛围中,心理不出问题都难。为什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文章,哪个会对他们的性情养成更无益?我们的家长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曹文轩说,“家长似乎认为,回避了文学作品中的苦难,好像孩子就没有苦难了。他们完全回避了今天孩子们的真实情绪、情况,也回避了本人的过去。如果整个社会都强调孩子太苦了,要给他们放松,这反而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可是曹教授却通过不遗余力地向孩子输出苦难概念的方式,偷偷换掉了读书的根本目的。让孩子们读书不是为了让他们去感受超年龄段的苦难,而是为了让他们明理为人。读书明理,读书在前,明理在后,若是读错了书走歪了路,又怎样能指望他们可以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个真正明理的人?读好书是和优秀的人交朋友,读不好的书就是将孩子往烟囱里推。在毒教材这件事上,吴勇、曹文轩等人恰恰扮演了一个推手的角色。
还是以前的观点,苦难文学没什么不对,不对的是它不应该针对儿童,更不应该大张旗鼓地在少年儿童中推广。想想我们孩子的书包里装的都是苦难,那么他们用什么来装光明、梦想和希望?或许有人说,苦难文学的文字很美啊。可是没那么多,我们为什么非要到阴暗的角落去找?阳光下的美不好吗?
上一篇:儿童节带孩子共赏阅读之美 相约世界安徒生大奖获得者曹文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