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原创」儿童文学结构的特点 ∕ 儿童文学专题14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陈振桂教授出版《新儿童文学教程》《当代儿童文学》《幼儿文学阅读与指点》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儿童文学结构的特点

作品的结构,“既然是架子,总得前后、上、下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无机性的”(茅盾:《漫谈文艺刨作》)。匀称指架子的局部美和全体美,即全体和局部动静交错,疏密相间,看上去既浑然一气,而又曲折;平衡指各部分各有其独立性不只不相妨碍,而且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无机性指整个架子中的任何部分,不论大小,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任何一个,便损伤了全体美,好比自然界中的无机体,砍掉它的任何小部分,便使这无机体成为畸形的怪物。

但是不同体裁的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容量和表现方法有不同,因而,结构的形状有不同。只要掌握各种体裁相应的结构形状,创作时才能加强盲目性,避免盲目性,不至于写出非驴非马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各种文体的结构在一定条件下,还具有异变性。在过去的儿童文学理论中,谈到儿童文学作品结构的特点时,往往强调了单纯、连贯、严谨、完整的一面,而忽视了复杂、曲折、开放、创新的一面。只要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文学作品结构的特点,我们才能找到恰切的结构方式,反映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复杂的思想感情。

1.严谨与舒散

儿童文学创作应考虑到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严格地进行剪裁,严谨、缜密地进行规划,使作品浑然天成,完满无缺。

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熟悉了解,所以在为少年儿童创作时,十分留意情节的缜密安排,让孩子们抓住故事的要领,体会作品的含意。例如《小猴吃瓜果》(《365夜》上,63页)这个故事,一开始就进入故事情节,写小猴“跑到西瓜地里”,“感到很风趣,摘下一个西瓜就要吃”。但是他不懂得西瓜的吃法,又不听别人的指点,结果只吃了一口西瓜皮就把西瓜扔了。接着,再写他不听劝告,吃香瓜只嚼香瓜瓤,吃核桃只啃核桃壳,吃鸭梨只尝鸭梨核,闹出一大串的笑话。故事一环扣紧一环,结构严密,让孩子们在猴子迭出洋相的表演中懂得了不懂不能装懂的道理。这种结构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带有普遍性的。

但是,由于题材的多姿多彩与创作目的的不同,在结构上也是千变万化的。作者可以根据题材的特点和创作意图,采取较为宽松、舒散的结构方式。严谨、缜密与宽松、舒散是相对而言的。宽松、舒散的作品,不追求情节的紧张、连续和矛盾的激化,但又决不是松懈、散乱和没有章法。而是在主题思想的指导下,有紧有慢、有张有弛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作品,在优秀的世界名著中也不乏其例。如契诃夫的儿童小说《万卡》,写一个九岁孩子的痛苦和向往,但没有去追求情节的完整与连续。作品的开头写万卡等老板、老板娘出去做晨祷以后,偷偷地给乡下的爷爷写信,才写了几句眼前的情景,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爷爷在地主家守夜等情景,接着又写眼前受打挨骂的痛苦,要求爷爷带他离开鞋匠老板的家。写着写着,又写起本人在城市的种种见闻,要求爷爷向奥尔格小姐讨一颗圣诞树上的金核桃。接着又回忆爷爷当初带他去砍圣诞树的情景,想起母亲的死。想完了又写现在受老板毒打的苦楚。信寄出后,又写他做梦。作品一会儿写现在,一会儿写过去,一会儿写眼前,一会儿写回忆。材料似乎零碎、松散、断断续续,但以万卡的思绪来贯串,使作品既脉络清楚,又富于变化。

2.完整与零碎

儿童文学作品,讲究内容单一、情节完整、故事连贯、有头有尾。如果缺头少尾、没有照应,就会影响阅读效果。再说,事物总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和最初结果,儿童总是喜欢寻根究底的。如果情节不完整,就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结构完整,并不是不分主次地把材料记录下来,相反地,要立主干,去繁枝,有详有略地进行叙写。例如都德的小说《最初一课》,作者完整地记述了法国沦入亡国惨境的一所农村小学上最初一课的情况。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先写小弗朗茨上学路上的见闻,次写教室不同往常的变化,再写最初一课的情景,最末写这一课的结束,详略得当,结构单一完整,充分地表达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但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添加作品的容量和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意念,还可以运用零碎的材料,组成段块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儿童诗歌、儿童散文中屡见不鲜,在儿童小说中却少用上。但有些儿童文学作者正在探索,例如舒婷的小说《飞翔的灵魂》(《儿童文学》1985年1l期),写一个七十六岁卧床休养的将军在临死前一段时间与一个孤儿的交往与“飞翔”的愿望,涉及到孤儿、父母、将军三代人,跨越了革命和平、文革前、文革时、文革后四个历史时期,但作品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而是把眼前与过去、现在与回忆的片断材料,以“飞翔的灵魂”为中心,沿着将军心绪的变化,一段一段地焊接起来,有一定的情节,但不求完整、连续。有较为细致的描写,但又有诗歌强烈的抒情,既有一定的发展顺序,但又有时空交错和意识的跳动。这种结构,反映了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我将学生的儿童文学习作反复修改,编辑成四本书,交接力出版社正式出版。

3.单纯与复杂

少年儿童生活见识无限,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处于低级阶段,因而,供他们阅读的作品,结构比较单纯。如果情节错综复杂,超过儿童的接受能力,他们就抓不住故事的主线,无法搞清人物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故事的内容,削弱或丧失了作品的教育与审美作用。

当然,儿童文学作品结构的单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象我国出版的《娃娃画报》、《幼儿文学》、《小朋友》等,是顺应幼儿需要的,内容单一,结构极为单纯。《少先队员》、《红领巾》、《儿童时代》等,是顺应七至十一岁儿童阅读的,内容丰富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简单。《少年文艺》是顺应12岁至15岁少年阅读的,内容有所加深,结构形状凄惨生活和劳动家庭真诚的感情,催人泪下,但情节寻常而单纯。只写一个叫叙利奥的孩子为了减轻辛苦的父亲的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每天深夜起来替父亲抄写,及至父亲因误会而叱骂他时,他为了不使父亲伤心,甘愿忍耐着精神上的冤枉,坚持“加班”工作。这篇作品的内容丰富,情节富有变化,但在结构上还是单线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儿童思维的发展总是有差异的,特别是正向青年期过渡的少年,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已接近青年,甚至已找不到明显的差别了,象《西游记》、《高玉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内容丰富、人物繁多、结构复杂的作品,他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因而,我们在反映比较复杂的少年儿童的生活时也可采取较为复杂的结构形状。例如方园的中篇小说《带箭的康娜》(《儿童小说》1986年1期),采取现代小说不断变换人称的手法,视角多变,情节曲折,结构复杂,但为少年儿童所喜爱。

值得留意的是,儿童文学结构的单纯,不能和类型化混同起来,结构的复杂,不能和成人化混同起来,它应该切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

我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创作出一万多篇儿童文学作品,交学校并由中文系编印成三本。

4.简明与反复

儿童文学作品,要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和提炼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情节与场景,用洗炼与巧妙的手法,把它们组织、配置起来,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体。使作品层次清楚,笔法凝练,主题突出,没有累赘、冗长的描写,没有多余的议论,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这样,才能使小读者集中留意,自始至终被作品所吸引。例如上文提到的《最初一课》,虽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组织材料,但笔墨次要放在刻画哈麦尔先生身上。写他上这最初一课时的衣着、神态、动作、感情、言语以及对学生回答不了问题时的态度,连最调皮的学生也被他吸引住了,忘了老师的戒尺,忘了老师的叱骂。老师的一言一行,又从“我”的身上得到反映,觉得老师“从来没有显得这么高大”。作品没有过多的环境描写,写哈麦尔先生也不是面面俱到。精当的选材,简明的结构,使小读者不只易于理解,而且还遭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我们又要认识到,有些儿童文学作品须采取反复重述的结构方式。反复重述不是罗嗦累赘,而是一种富有神韵的结构方法,例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小鸭找谁玩?小鸭找小狗玩。小狗要看家,小鸭就去找青蛙。

小鸭找谁玩? 小鸭找青蛙玩。青蛙要跳高,小鸭就去找小猫。

小鸭找谁玩? 小鸭找小猫玩。小猫要捉耗子,小鸭就去找燕子。

小鸭找谁玩? 小鸭找燕子玩。燕子要唱歌,小鸭就去找小鹅。

小鸭找谁玩? 小鸭找小鹅玩。小鹅去游水,小鸭跟着跳下水。

小鹅和小鸭,划呀划,划呀划,小鸭吃小鱼,小鹅吃小虾。

这篇作品分六段,除末尾一段,各段的头一句都反复“小鸭找谁玩”这句话。各段句子的结合方式也完全一样。这是针对年龄小、词汇贪乏、思维能力较低的幼儿而设计出来的,读起来不只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性,而且有利于他们记住作品的次要事物与情节。这种反复重述的结构,在儿童诗、儿童故事中常有出现。

下篇更精彩 敬请您期待

2020年10月19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