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6期
目 录
聚焦 | Focus
当代艺术家的文字异境
蔡 皋 一蔸雨水一蔸禾
选自《一蔸雨水一蔸禾》
李修文 蔡皋老师一二(特约评论)
邱志杰 金陵剧场角色绣像
选自《剧透》
熊 亮 万物如果开口说话
选自《散文》2019年第5、6期
实力 | Main Current
肖克凡 金豆捞饭(中篇小说)
选自《清明》2020年第2期
房 伟 格陵兰博士逃跑计划(短篇小说)
选自《青年文学》2020年第5期
曹军庆 纸上的父亲(短篇小说)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第4期
白 琳 雪山(短篇小说)
选自《黄河》2020年第3期
锋锐 | New Wave
顾 适 赌脑(中篇小说)
选自《莫比乌斯时空》
宋阿曼 堤岸之间·白乐音(短篇小说二题)
选自《西湖》2020年第3期
魏市宁 四人捕象(中篇小说)
选自《湖南文学》2020年第1期
非虚构 | Non-fiction
祝 勇 故宫六百年二题
选自《故宫六百年》
读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高 兴 故事背后,或者溢出的意义——浅谈托卡尔丘克
选自《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2期
于 是 托卡尔丘克:星群式写作,云游众生相
选自《外国文艺》2020年第1期
书架 | Book Shelf
苗 炜 给大壮的信五题
选自《给大壮的信》
肖像 | Portraits
小 海 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兼读陶文瑜诗集《随风》
荆 歌 秋月太迟春太早——哭文瑜
选自《收获》2020年第2期
艺见 | On Arts
翟业军 退后,远一点,再远一点!——从沈从文的“天眼”到侯孝贤的长镜头
选自《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互动 | Message Box
金理 等 新的变局,抑或旧的循环:关于《铸梦》的讨论
聚焦 | Focus
当代艺术家的文字异境
本期“聚焦”栏目推荐的三位作者,均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当代艺术家。相较于他们在艺术领域的造诣和影响,其文学创作具有何种特质、能带来哪些启发,则是有待展开的簇新话题。这一辑作品的共通之处,与其说是都出自艺匠之手,毋宁说是同样借助文字,构成某种独特的“异境”。异境可以是蔡皋的屋顶花园,供她在亲切明亮的日光下体悟并记录平实、风趣和来神的日常,教我们返归清晨与童年,在瓜棚豆架、草木虫鱼两头重新学习看、听、嗅,种植、收获与交谈。异境当然也是邱志杰的金陵剧场,观众可以在“上元灯彩”的人工光线下,辨识面具背后循环登场的角色,随他们一道“心神牵挂”“信心忧疑”,甚至亲身登台操演,迷失于历史剧本里的重重曲径。异境同样可以隐藏于熊亮笔下的山间、林中、水边,好像一个个变形的桃花源,将深广收拢于微末,要想在其中领会万物秘语,必须举动轻柔、心怀敬意,以免惊吓了那些小小的精灵。日常、历史、幻想,三重异境,相互映照,照亮的也是文学天地里更多潜在的分岔小径,激发我们满怀猎奇与期待地继续探寻,心象、物理、光影、声响与文字之间,还有多少种可能的组合。——编者按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 皋
选自《一蔸雨水一蔸禾》
《一蔸雨水一蔸禾》,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月版
蔡皋,祖籍湖南益阳,1946年生于长沙。曾长期执教于乡村小学,后供职于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绘本代表作有《宝儿》 《六月六》 《桃花源的故事》 《花木兰》《孟姜女》《海的女儿》等,结集为《蔡皋的绘本世界》。曾获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金苹果”奖等国内外奖项。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的蔡皋
迄今为止,我只见过蔡皋老师两次。第一次是在她家,她正在为我的《致江东父老》创作插图,一见那些用粗笔和焦墨画下的画,我便陷入了被击中之后的哑口无言……正因了这次相见,我得到蔡老师的一本赠书:《一蔸雨水一蔸禾》。我连夜便去读这本集合了文字和图画的笔记,自此,这本书便常年置放在我的案头:写得出时,我便去蔡老师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呼应和会心;写不出时,我则又会在那些文字和图画中放过和坚定了本人。
且听她说:“书写是发宝气,宝里宝气;书写是本人与本人周旋。”她又说:“孤单里是骄傲,是自在的变相,是美的不可言说。”然而,她的人,她的文字和画,却遍及着亲切、明亮和坦荡,无纠无结,一切被她目睹和经历的在此相逢,全都说着一口长沙话,既原谅了对方,也原谅了本人,并因而而无猜:所有的艺术,来自对生活的模仿,唯有将猜疑取消,直陈心性与真迹,双方才得以无穷无尽。
——李修文《蔡皋老师一二》
(本刊特约评论)
金陵剧场角色绣像
邱志杰
选自《剧透》
《剧透》,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创作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安装、剧场等多种方式,其大型综合艺术计划《邱注上元灯彩计划》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十余次。现为地方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予于西元二○○八己丑年获,有谁怅望?因思金陵一地,山川形胜,虎踞龙盘,英雄折腰。旧时王谢,基因不死,几回袍笏登场;寻常百姓,野心蓬勃,多少黄粱梦断。
《剧透》内页
遂起意作《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于是酌古准今,披览史籍,搜索故事,整饬模版,辨识典型。得金陵剧场角色凡一百零八位。事涉宫廷、市井、华夷、治乱、文教、武功。皆为国史剧本中一再登场之角色。又思参与折腾史剧之力,不唯人间营苟,举凡心神牵挂,信心忧疑,耿耿于怀者,念念不忘者,皆在场中。于是更撰不夜天二十八灯。上应星宿之数,下为剧场举烛。既得此一百三十六角色,乃逐个推敲抽象,构想动态,制造安装,图绘绣像。寒暑八易,成此金陵剧场角色绣像图谱。人生朝露,唯求知尽能索,孜孜不已。而世界剧场,正轰轰烈烈。
——邱志杰自述
万物如果开口说话
熊 亮
选自《散文》2019年第5、6期
△熊亮
熊亮,1975年生于浙江嘉兴。创作涵盖绘本、童话、小说、戏剧、诗歌、当代水墨等领域。代表作有《灶王爷》《小石狮》《京剧猫》《二十四节气》《和风一起散步》《游侠小木客》等。曾入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
熊亮的《万物如果开口说话》是真正意义上打破“人的文学”观,通过“及物”进行的书写。文章写到树神、宝塔神、家具精灵、水地精灵、山民等等,虽离不开神话怪异思维,但其间的“物性”与天地“道心”还是别具特色的。该作品最大的作用就是,可弥补长期以来构成的散文以“人”为中心,机械地用人的思维、观念、话语、逻辑去解释万物的局限,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愈加自在的天地宇宙观。
BY 熊亮
作者写道:“所以我们到了大自然里,举动要轻柔,心要常怀敬意,以免惊吓了这些小小的精灵们。”这是智慧的体悟之语。可以说,当作家的思想与文字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宇宙的世界,用心去理解和体悟万事万物的秘语时,我们的散文创作就能进入愈加广阔多样、富有无限张力的时空。
——王兆胜点评
实力 | Main Current
金豆捞饭(中篇小说)
肖克凡
选自《清明》2020年第2期
△肖克凡
《金豆捞饭》背负着轻飘飘的历史感,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在“我”这个年幼的旁观者看来既曲径通幽又暧昧模糊,一碗食材简单的金豆捞饭,背后却潜藏着多年难以表达的隐晦情感。
——《清明》杂志推荐语
格陵兰博士逃跑计划(短篇小说)
房 伟
选自《青年文学》2020年第5期
△房伟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科教师,我曾目睹过很多令人啼笑皆非之事,接触过很多荒唐怪诞之人。但是,“儒林外史”式的谴责,“围城”式的讽刺,或某种中产化的知识者想象,也许都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年学术界的变化。金钱和学术压力,不过是一个层面,更严重的是,产业化学术孵化器带来的学术理想的丧失、学术价值感的坍塌以及浓浓的虚无感。
以学术为业,不只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更要有一颗“坚韧而平和”的心。我在《格陵兰博士逃跑计划》中写了一个“超级文科博士”,他是学术圈的“拉斯蒂涅”,又是“可怜的于连”。为什么高校会培养出这样的青年知识者?这或许是这篇小说的出发点。我希望既能写出高校的种种世相,反思自我,也能写出青年学者内心的悲哀与反抗,给他们更多决心与勇气。
——房伟自述
纸上的父亲(短篇小说)
曹军庆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第4期
△曹军庆
林美芬让余世冰相信,自从余万聪有了英雄父亲,不管真假,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从此他的生命里就像新打开了一扇窗。新打开的生命之窗里透进了别样的光亮和能量。光照进来——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跟着照进来。于是,他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转化。不是说以前就不好,而是现在变得更好。他的生命被装上了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就像是精密仪器那样的东西。或者就像是某种“指令”那样的东西。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因而自动获得了克制能力、奉献能力和进取精神,懂得趋利避害。仿佛他所有的行事,都暗合各种“指令”和“条例”所作出的规训要求。这对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该有多么不容易。他的言行总是那么值得称道,可谓完满学生。“关键是儿子有了那样一个父亲!”林美芬说。父亲是余万聪的导师,“精神之父”。父亲在儿子身上“附体”,“寄身”儿子体内。当然是那个被母亲讲述的父亲,那个被儿子写进作文里的纸上的父亲,不可能是戒毒所里的这个父亲。戒毒所里的这个父亲不可能为儿子打开那扇窗。
——摘自《纸上的父亲》
雪山(短篇小说)
白 琳
选自《黄河》2020年第3期
△白琳
白琳,生于新疆。英文学士,艺术学硕士。2013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作品集《白鸟悠悠下》,作品见《当代》《天涯》《青年文学》《长江文艺》等刊。曾获新经验散文奖、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
半点的钟声从教堂里传出来。他在路边把我拥进怀里。他的胸膛很扎实,我们没有心跳,只能感遭到那存在不断紧缩,似乎想要缩成它能力所及的最小的一团。我又一次哭了,因为我和他一样。因为我也和他一样孤单,和他一样不能爱生活,不能爱人,不能爱我本人。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本人的愚笨和粗野又不甘心。雪山在我们身后。我们从未靠近它,所以也谈不上远离。
——摘自《雪山》
锋锐 | New Wave
赌脑(中篇小说)
顾 适
选自《莫比乌斯时空》
《莫比乌斯时空》,新星出版社2020年3月版
顾适,2011年起在《科幻世界》《超好看》《新科幻》等国内外杂志与平台发表科幻小说,已出版作品集《莫比乌斯时空》。作品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现居北京,高级城市规划师。
当顾适的读者是件很烧脑的事。时间空间都像是可以无穷塑造的陶泥,被她捏成错综复杂的迷宫。因果逆转,情节打碎。随着情节渐渐展开,读者在迷宫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每次都需要记住更多的、好像互不相干的细节。在昏昏欲睡的时候看她的小说是不可能的,你必须百分之百打起精神。但这就是看她小说的独特乐趣:好像看一台3D打印机一层一层堆积起一件新鲜事物的轮廓一样,刚开始你会困惑不解,直到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突然整个故事的外形呼之欲出,让人赞赏不已。
不过虽然顾适小说里的世界设定以及情节都很新鲜独特,如果你细心分析的话,小说的叙事方式其实很古典,符合传统的戏剧规则,甚至工整到了亚里士多德都可以赞同的地步。顾适很注重平衡、比例、协调、冲突、分解等等这些叙事准绳,人物互相制衡,情节有预示回响。总体来说,她的小说的结构像是一首古典交响乐、一座希腊神殿或者一个现代风格的城市。
——刘宇昆评论
堤岸之间·白乐音(短篇小说二题)
宋阿曼
选自《西湖》2020年第3期
△宋阿曼
宋阿曼,1991年生。著有小说集《内陆岛屿》,作品见《人民文学》《十月》等刊。现居北京。
两篇小说都是开放式的,甚至是片段式、灵光式的——它们异常活跃的多解性不只体现在未曾给出答案,更在于其抛出的问题都是若有似无、模棱两可的。这样的方式,让这两篇万字以内的短篇小说看起来充满了诗歌的质感。一种氤氲流淌的情绪、一种并不激烈的直觉,勾勒出小说人物看似无心的怀疑主义及其恬淡随性却又不失严肃的自我审视。具体到叙事层面,小说里此种质感的出现,是通过对时间体验的变形重塑而得以最终完成。
比如,《堤岸之间》里,时间被拉伸和摊大了——就像一团面,或者一块布。与此相对应,宋阿曼的叙事方式也是平整、开阔、边界虚化的——她几乎在叙事中剔除了“速度”而只着意于“宽度”,以此适配于那种充分空间化了的时间。时间在《白乐音》里则更像是被切碎、铺平了,她把时间打形成了可触摸和铭写的表面,这种触摸与铭写,恰又与生活世界对我们的铭写——以及我们对此的怀疑——构成了隐喻性的同构。
——李壮评论
四人捕象(中篇小说)
魏市宁
选自《湖南文学》2020年第1期
(发表时题为《捕象》)
△魏市宁
魏市宁,1991年生,河南濮阳人。著有小说集《时间圈套》《北方狩猎》,作品见《作品》《湖南文学》《青年作家》等刊及“豆瓣阅读”。现居北京。
2012年暑假,我在河源市郊的一家玩具厂做临时工,此后以南方的红土地为背景,写了一位男青年的爱情故事。半年后,故事中的女青年突然挣脱出来,嘶吼出本人的声音,在完成了个人旅程的同时,竟其妙地与上一个故事达成了交融。这种“故事交叉接力”的结构用在两个人物上,就像喷嚏来了却只打出一个——没过瘾。此后这颗种子不断沉睡,直到落入现在这块土壤,它才适时重启,在四个人物两头穿针引线,妄图完成本人的淋漓尽致。
——魏市宁创作谈
非虚构 | Non-fiction
故宫六百年二题
《人间草木》《故宫诺言》
祝 勇
选自《故宫六百年》
《故宫六百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祝勇,1968年生于辽宁沈阳。艺术学博士。代表作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旧宫殿》《血朝廷》等。纪录片《辛亥》 《历史的拐点》 《苏东坡》总撰稿,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现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六百周年,我自然不会沉默。我要写紫禁城,写紫禁城里的十个甲子。只是紫禁城、六百年,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过于庞大,这个题目把我吓住,我在心里盘桓了许多年,迟迟没有落笔。2014年,冬日来临的时候,我终于写下了第一行字。像一个旅人,整理好了行装和心情,开始了远行。写作本书,前后用了将近五年,但集中写作的时间,我用了三年多,我惊奇地发现,这个时间几乎与当年集中建造紫禁城的时间一致。也就是说,我的写作速度,是与营建紫禁城的速度一致的,这让我对这座城的建造,有了一种更逼真的体验。紫禁城是一块砖一块砖、一根木一根木搭建起来的,日久天长,它的轮廓才在地平线上显现出来,写作也是一样,日子久了,作品才眉目清晰、结构健全。不同的是,建故宫的材料是木,是石,写故宫的材料是文字,最多还要算上一些标点符号。我试图用文字筑起一座城,一如北岛在散文集《城门开》的自序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
——祝勇自述
读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1962—)波兰作家,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故事背后,或者溢出的意义
——浅谈托卡尔丘克
高 兴
选自《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2期
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波兰文学先贤的影子,但就整体风格而言,她又谁也不像,她就是她本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魔幻和奥秘气味,童话和神话色彩,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一种奇妙的混合。她的兴味十分宽广,历史、文化、自然、物理、乡俗、神话、医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学、电影、音乐等等都是她的关注点和兴味无效地提升她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兴味的宽广,关注的驳杂,知识的丰富,为她的写作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她是个路子宽广、观念先进的作家,绝不停留于一种传统、主义,一种方法或手段。她似乎总是处于这样的创作过程:吸纳,融合,不满,突破并超越。其创作也确实有鲜明的混合特质。我们既能看到她作品中的“波兰性”,也能发现她作品中的“非波兰性”。“波兰性”和“非波兰性”的相辅相成,反倒丰富并拓宽了她的文学世界,最终让她成为波兰文学在世界文坛的代表人物。
——高兴
托卡尔丘克:星群式写作,云游众生相
于 是
选自《外国文艺》2020年第1期
构成托卡尔丘克写作星群的是人类生存境遇中往往被忽视的那些幽微霎时,它们集合在此,闪出了光芒。这样的光芒漫射、延长,无法用人为的界线加以设定,或者说,任何框定都将是愚蠢而无用的。我一直觉得托卡尔丘克是一位很容易读懂、但绝不浅薄的作家,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作家。只需看过她对标本大师的描写,读者就会明白她何其深情的呼唤:用写作呼唤思考,呼唤更多的写作,呼唤可堪人类标本的文学杰作。
——于是
书架 | Book Shelf
给大壮的信五题
苗 炜
选自《给大壮的信》
《给大壮的信》,译林出版社2019年5月版
苗炜,1968年生。著有《星期天早上的远足》《寡人有疾》《面包会有的》《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等。现居北京。
你出生的时候,我买了一个笔记本,想用它来记录育儿心得啥的,实际上,我每天记下的不过是你几点吃奶几点拉屎。躺在月子中心的时候,我给你写了第一封信,我最不喜欢我爹跟我唠叨了,不料想我跟你唠叨了这么多。我读了一本育儿书,上面说,父母应该回顾本人的成长过程,我们经历过的问题,可能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重演。所以呢,我给你写的信,有一大部分内容都在说我本人,想从我的童年经历中挖掘点儿什么。
我这些信,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悦,后来流显露了一些伤感,一些悲观。我遇到过一些冤枉,也遇到过许多快乐,我没经过什么大事,不过看了几本文学书,我把书本上的经验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讲给你,像打开积累多年的宝贝盒子:儿子,过来,不怕你笑话,给你看看。
——摘自《给大壮的信》
肖像 | Portraits
陶文瑜(1963—2019)诗人,原《苏州杂志》主编
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
——兼读陶文瑜诗集《随风》
小 海
选自《收获》2020年第2期
文瑜是在活着的时候,就把本人活成一道风景、一种传说的人。记得好几次,有相识不相识的人惦记他:“文瑜好吗?”“听说你们苏州有个风趣的牛人。”我会得意地掏出手机,当场拨通“我的朋友陶文瑜”。
人活一个记忆,我的老友、兄长,从今往后,年年都会“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
——摘自《茶缸插梅花,想你又一年》
秋月太迟春太早——哭文瑜
荆 歌
选自《收获》2020年第2期
因为有陶文瑜这样的名士风流,苏州的文脉才不绝如缕,苏州的文化才愈加摇曳多姿。文瑜走了,英年早逝,让人痛惜。然而心痛的感觉和眼泪,终究都将成为过去,都将和整个一代人,和一代代人,白云一样飘入看不见找不回的虚空。未来的人们,肯定会忽略眼泪,却会记得陶文瑜。瓜棚豆架茶余饭后,必将会说起这个人,就像说起唐伯虎、文徵明,就像说起沈三白和《浮生六记》。
——摘自《秋月太迟春太早》艺见 | On Arts
退后,远一点,再远一点!
——从沈从文的“天眼”到侯孝贤的长镜头
翟业军
选自《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翟业军
翟业军,1977年生于江苏宝应。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春韭集》 《金风集》等。现为浙江大学教授。
由侯孝贤的长镜头回看沈从文的“天眼”,我们会看出,沈从文原来是在拍电影一样地做文学,他的笔就跟镜头一样的“一仆二主”,他不愿也无力阻止现象冲破他的意图在不停地绽出、绽出。现象真是好看,湘西世界魅惑着所有文明的心;现象真是酷烈,总使人感到无言的哀戚,而他所能做的,只是把这些现象“拍”下来,让世人看到。
勾画、阐明这样一个令侯孝贤、朱天文深有会心,对于大陆学界却可能多少有点陌生的沈从文抽象,是本文写作的目的和小小的野心。
——翟业军
互动 | Message Box
新的变局,抑或旧的循环:关于《铸梦》的讨论
怀着探索文学地图的猎奇心,我与复旦中文系望道讨论班一起研讨了《中华文学选刊》选载的小说《铸梦》。“后浪”奔腾的时代,上天赐予教师的恩惠就是“努力跟着一班少年人向前跑”(胡适语)。讨论班的学生里,有人长期跟进人工智能的议题,有人早就通过“豆瓣”结识了作者慕明的创作。文学批评本就该当不断更新问题意识,做察势观风的捕风者,进而立足于此时此地、充满偶然与碎片的当下,在每一个不断更新的时辰中开启通向永久与经典的契机……——金理
根据2020年5月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望道讨论小组线上研讨会实录整理,掌管人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发言者:陆羽琴、张晓旭、顾迪、曹禹杰、沈彦诚、俞玮婷、张睿颖、法雨奇、陈思宇等。慕明中篇小说《铸梦》原发“豆瓣阅读”,本刊2020年第3期选载。
上一篇:教育写作要有“本人的房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