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陈振桂教授:「原创」儿童文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陈振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特聘教授,出书98本。籍贯:北海合浦公馆。

一、儿童文学的内容

儿童文学的内容,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的儿童文学进行理解:一是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文人(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它常常直接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儿童识字发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二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盲目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它首先是为顺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需要而创作的。

以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为例,它次要包括以下四类作品:一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牛郎织女》;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如《幼学琼林》;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陶冶性格次要是诗歌作品如《千家诗》;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现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如“武松打虎”。除了符合传统教育需要、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之外,它们基本上都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盲目的儿童文学作品。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现代盲目的儿童文学观念的指点和影响下创作出来的,所以其范围和界域要相对明晰和确定得多。

  凡是符合前述儿童文学概念及其含义的作品,都可列入这一范围。

  从作家创作的角度看,次要包括四个方面:

1.被儿童占为己有的“儿童文学”。即那些既为儿童所阅读又影响儿童发展的读物。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这类作品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

2.“专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占据整个儿童文学作品的核心地位,如安徒生童话。

3.“自我表现”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只是“写出本人认为风趣的东西”,是“为了本人得到乐趣”,而不是“为了儿童”,但他们的作品却被儿童读者接受并承认。这类作品次要是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自述传。如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

4.儿童本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如田晓菲13岁以前创作的诗集《绿叶上的小诗》,郁秀的小说《花季·旱季》等。

二、儿童文学的研究范围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本身的研究范围。儿童文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1.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看作儿童文学的哲学或儿童文学的全体学。它从全体着眼,对儿童文学的本质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的阐释。它规定儿童文学的性质和目的,研究儿童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形状所具有的内容和方式上的特点,进而去调查儿童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对儿童文学本质问题所作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描述,把对儿童文学的认识提高到具有哲学意味的美学高度,为儿童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儿童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

2.儿童文学的批评。儿童文学批评是指批评家在儿童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美学准绳和文艺理论的指点下,对儿童文学作品所作的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儿童文学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儿童文学现象,诸如作家、思潮、流派和批评本身等等。其中心是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要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揭示,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总结作家在创作中的经验,确定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儿童文学批评是儿童文学创作与欣赏、作家与读者的桥梁,它对儿童文学,尤其是对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科学的、正确的儿童文学批评,应该对儿童文学作品乃至儿童文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阐释,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促进和繁荣儿童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儿童文学理论。

3.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史包括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世界儿童文学史,是从宏观的角度纵向调查儿童文学发生、发展。它既有本身的内部规律,又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这些内在的规律与外在的制约又错综交错相互联系。儿童文学史的任务,就是把儿童文学诸种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加以审视辩析,努力做到能正确的描绘出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儿童文学全貌,揭示出它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与之紧密相连的诸种外部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肯定其成绩,指出它的不足与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自创

对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必须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坚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准绳、立场,绝不可有客观、盲动、为我所用的倾向而导致片面性、得到科学性。

学的异同

言语文字为物质媒介,通过塑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抽象是以言语属于它本身方面:

1.目标指向的差异。奥秘而充满疑问的,儿童的天性又有着率真欢愉,无所顾忌的特点。儿童文学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拓展儿童视野,开发儿童心智,传儿童以知、导儿童以行、给儿童以美的责任。因而,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目标指向一般定位于儿童能够并乐于接受这一点上。这种定位的结果,是使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充分地张扬本身的特性,以它所体现的童趣,所渗透的游戏精神,所表现出来的神奇惊险吸引着儿童,以它所特有的纯真美、欢愉美、变幻美和简约

2.文化底蕴的差异。档次的高下。因而即便表现成人世界,也仍需以的理想。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埃林·佩林笔下的《比比扬奇遇记》,施比丽笔下的《海蒂》等作品莫不如是。可以说,儿童文学的世界,是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驰骋着奇特想像的世界。儿童文学所包容的底蕴,更偏倚人道精神、温暖与快乐、想像与幻想、幽默与巧智。因而,儿童文学最易于为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儿童所接受,所以被叫做“最世界、最人类的文学”(韦苇语)。

3. 社会功能侧重点的差异。儿童时期作为人的生命历程的晚期,接受教育,具有应有的社会道德,社会情感,懂得明辨是非,学会分清美丑是十分重要的。在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在儿童文学作家笔下众多的人物和故事中,渗透着不少抽象化了的人类美好品格和精神财富。白鹅女几经磨练找野葡萄,让村里的盲人都重见光明(葛翠林《野葡萄》);野天鹅为了救哥哥,默默地忍耐百般的误解与侮辱(安徒生《野天鹅》);小神童巧使画笔惩治贪婪的财主和皇帝(洪汛涛《神笔马良》)……这些作品对儿童良好质量和人格的构成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社会责任感,借儿童喜爱的文学抽象去引导他们分辨真理与谬误,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卑鄙,美善与丑恶,诚实与虚伪,英勇与懦弱,促使儿童逐渐学会思考本人的社会责任,学会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文学接受对象的差异。人文学,都会以它们非凡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年龄的读者。因而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等,则为广大少年儿童所传阅,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区别

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都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而编写,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字,都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教材。它们的共性是“适合于儿童阅读”。它们的不同之处,次要是下面四点:

1.范围大小不同。儿童文学是指适合儿童阅读并能为他们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剧本、儿童电影、儿童电视、科学文艺等,是儿童读物的一个门类。而儿童读物则包括一切适合儿童阅读、为他们所理解接受的文字材料。即儿童读物除儿童文学作品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也可列入儿童读物的范围。

2.内容要求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要求艺术的真实性,即通过典型化的手法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儿童小说、儿童电影、儿童戏剧和寓言童话等,“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现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公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而一般的儿童读物(文学作品除外),则要求做到内容真实、精确,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做法、成就、影响,都要做到现实的真实,不能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更不能捏造虚构、无中生有。

3.表现方法不同。儿童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塑造抽象的办法来反映现实的。普列汉诺夫指出:文学“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笼统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抽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次要的特点。”(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没有地址的信》)这里所指的抽象,即指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和人物(包括人格化的动物、植物、矿物与其他无生物)。要刻画这样的抽象,就要运用叙述、描写的手法。优秀的文学作品,正象高尔基所说的,具有“惊人浮雕般的描写”,它“刻画的抽象巧妙到这样的程度,你会感觉到仿佛他的主人公的肉体的存在,他仿佛站在你面前,你想用手指去触摸他。” (高尔基《同进入文学界青年突击队员的谈话》)而非文学作品的儿童读物,则较多地运用引见、分析、说明、议论的方法去反映客观世界。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抽象性,但与文学完整而鲜明的抽象相比,却是局部的、片断的、个别的。

4.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由于儿童文学作品以抽象反映生活,所以对儿童起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审美过程中认识生活、明辨是非、分清善恶、陶冶性格、接受教育。而一般的儿童读物,则靠翔实的现实、具体的说明、科学的分析、精确的判断、严密的论证来说服小读者、教育小读者。

例如小学自然常识课本中,有一段引见鸡的文字:

鸡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五部分。鸡的头上有鸡冠,嘴上有很硬的角质喙,能喙坚硬的食物。鸡的前肢是一对翅膀,后肢是一对脚,脚健壮,善于行走,脚上有爪,便于扒土找食。鸡没有牙齿,不能嚼食物。食物进嘴就吞下,吞下的食物先藏在素囊里泡软,再送进胃里。胃里有沙粒,沙粒能代替牙齿磨碎食物,所以鸡时常要吃一些沙粒。

这里引见了鸡的身体结构、机能与生活习性等,内容真实,精确,不夸大,不缩小,完全符合鸡的实际情况,讲求科学性。写作方法上,以引见、说明为主,有时作简短的议论,少用叙述与描写。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美丽的公鸡》,则迥然不同。寓言写道:

从前有一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整天得意洋洋地唱:

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

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

有一天,公鸡吃得饱饱的,挺着胸脯,唱着歌,来到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一只啄木鸟,说:“长嘴巴的啄木鸟,我们比比谁美。”啄木乌冷冷地说:“对不起,老树生了虫子,我要给它治病。”公鸡听了,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

下面写到公鸡要和蜜蜂、青蛙比美,它们都忙着工作,不想跟他比。后来老马告诉他:“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协助人们做好事。”最初写道:“公鸡听了很惭愧,再也不去跟谁比美了。他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喔地打鸣,一遍又一遍地催人们早起”。

这里,作者发挥了充分的想象与幻想,把鸡写成有思想、有感情、会说话、能办事的人,虽然也提及鸡的外观,但“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没有科学地分析它的身体构造与器官的功能。运用叙述与描写的方法,来塑造抽象,通过“人物”从只爱外表美到懂得行为美的思想发展过程,让小读者遭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今日头条 定向创作.3.

2020.7.2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