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在古人看来,凡事都应反复考虑、三思而行,才能够事半功倍。《大学》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在告诉我们周密考虑是做事成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庸》提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说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思虑周全、做足准备。不仅如此,“古之立大事者”还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后辈阐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的道理;孙子告诫征战沙场的将领,“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王安石勉励后世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下棋是这样,做事亦如此。要对形势、大局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把握,并以此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何以能对“当今天下形势”作出那样环环紧扣的精当分析,并提出极富远见的应对战略?就是因为诸葛亮有周密的筹划,才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刘备何以要放下身段,三次请诸葛亮出山?就是因为刘备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谋天下的全局中看准了诸葛亮无人替代的作用。做事要之前要做足准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如此方能成事。
成 于 务
当然,做成一件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谋划决策,还需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局。因此,便有了“成于务”这第二点诀窍。这里的“务”指的是努力和实践。古代的鸿儒学士喜欢把道理寄托于生活的细微处,借此启发后人躬行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最能体现“务”的意义。《论衡》中也提出:“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这便是以建房和配药来进行类比,说明做事不能局限于“观望”,而应身体力行。鲁迅曾以喝“酸辣汤”作比,指出“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更是让人醍醐灌顶、耳目一新。成事不仅在于善谋,更要“成于务”,注重实干。无数事实清晰地证明,空谈阔轮无济于事,只有真抓实干才是成功奥秘所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想成事,绝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而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正所谓,“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要牢记,事业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失 于 傲
古人云:“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因此,要真正做成一件事,还需时刻警惕“傲”这一顽疾,牢记“失于傲”的道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五千多年来,“谦逊”的基因早已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这一点在古籍善本之中多有体现。魏徵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自己的地位高,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想一想江海在百川之下。朱熹说:“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这是把德行不足的人同古之君子对比,告诉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夜郎自大、骄傲卖弄。张廷玉说:“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这是将骄傲自满和谦虚进行对比,同“满招损,谦受益”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老舍先生也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由此可见,“失于傲”的道理从古至今都没有过时。点击上面卡片,查看更多诗友们的原创诗词
上一篇:上海徐汇区市民求助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