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校联合——中国古诗词歌曲与鹤峰柳子戏高校相遇
10月19日,浙江音乐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西华师范大学三校师生线上线下汇聚一堂,举办了“听见音乐,交换音乐”学术交流活动。这是继《江南丝竹》《浦江什锦》《转塘民间小调》《长坑婺剧》和《大别山慢赶牛》之后的主题分享活动。此次主题是由2个合作小组带来的“中国古诗词歌曲”和“鹤峰柳子戏”。
第一组的汇报主题为《藕花深处踏歌行——中国古诗词歌曲创编漫议》。国科大学子谭艺媛与西华师范大学学子向元林呈现了一场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交流。
在她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中,展现了中华古诗词歌曲历史渊源,经过千年的沧桑,古诗词歌曲依旧流传至今。近现代又通过中西合璧,多元发展的创作方式,国内外音乐人都创作了很多知名的古诗词歌曲,正是这个时代的包容多元开放,给诗词歌曲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更多无限的可能。
现场同学积极参与,提出“可供研究的中国古典诗词跟现代化音乐相结合的作品”等问题,将主题分享引入到反思层面。
第二组汇报主题为《容美细柳抚音韵——鹤峰柳子戏发展历程与唱腔版本变迁探析》。国科大学子吕文浩、陈晓航和浙江音乐学院学子石雨欣依次向大家引见了鹤峰柳子戏的产生与发展,概述与传承现况以及音乐发展变迁。
这场汇报有幸请到现鹤峰柳子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晓华老师在线上参与现场,熊晓华老师为大家倾情演唱,恰如其分的阐释了“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的演唱特点。通过了解鹤峰柳子戏的起源发展,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和石雨欣同学的田野调查,展开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讨论,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猎奇和关注。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亓洪兴教授说:“我们要像信仰一样去执着本人的传统文化,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各种可能性,真善美的艺术尤为可贵,而中国传统音乐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其传承和发展起来。”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成秀博士直指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问题,她借用王光祈先生的一句话“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引发各位师生的深思。
西华师范大学李明博士从寻根溯源,传承创新,传播推广,文化盲目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提出我们对传统音乐应该有一种盲目的认识保护和创新,使它能呈现给更多人。
掌管人洪艳老师认为,“这次的分享内容次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类种及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追溯、复原、保护、传播、演绎、盲目等方面还‘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一门传统音乐课程而言,虽然来日方长,但是未来可期,因为有年轻学子的参与,每一颗传统音乐的种子都会生成传统文化,未来会在年轻一代身上继续发扬。”(通讯员:谭晓航)前往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