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第六初级中学 陈艳华
摘要:古诗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做出了改变,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诗词教学 策略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古诗词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已渗透各个阶段的学科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下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过程模式化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常常采用“串讲法”教授古诗词,着力要求背诵与默写,古诗词鉴赏课变得索然无味。古诗词教学变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与古诗词之间产生了隔阂。而事实上,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恰是学生需要积淀与提高的。语文教师若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古诗词,古诗词教学则丰富多彩。
(二)古诗词教学内容应试化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也是中考必然会出现的内容,很多老师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中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词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歌时,只是讲应试的内容,不引导学生揣摩诗歌意象,学生很难体悟诗人作为行旅之人孤独凄凉的意境。
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
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背景离现代都很久远,学生大多了解不深,从而缺乏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能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中,这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同学们,你们的网红是谁?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网红吗?老师的网红是‘苏轼’,你们想知道苏轼为什么会成为老师的网红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寻找答案吧。”通过这一情境氛围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紧跟老师的思绪轻松而又愉快地去阅读和理解课文。
(二)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丰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多元化,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使学生在节目中学习诗词文化、积累历史典故,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运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侧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核心素养下,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能力。
例如教授《饮酒(其五)》诗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真意”的内涵,笔者将学生分为三组,将诗歌设置三个任务:1.疏通大意——初解其“意”;2.品味词句——再探其“意”;3.揣摩意象——三悟其 “意 ”。第一组的学生完成任务一,第二组的学生完成任务二,第三组的学生完成任务三。问题一抛出,各小组同学立即阅读诗歌,进入紧张激烈的讨论状态。8分钟后,每一小组都完成了任务,紧接着小组代表分享成果。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感受陶渊明摒弃世俗功名,安享恬美的田园生活,返璞归真、悠然忘我,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分组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落实了教学目标,还在讨论中践行了语文核心素养,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古诗词以其丰厚的人文素养肩负着提高中华民族人文底蕴的历史使命。因此,通过优化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优秀的古诗词文化,丰厚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