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A找出诗中的几对反义词:东——西,南——北;诗中表示方位的词:间、东、西、南、北。
B《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长江)
2、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A同学们,当你们的朋友在学习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句来劝告他。
B诗中能表现惜时主题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赏析:
A“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北朝民歌《敕(chì)勒(lè)歌》中的一句,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辽阔绚丽的景色。
B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的民歌。
C穹庐是指(蒙古包)
D“风吹草地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
4、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
A骆宾王,初唐人,与杨炯、王勃、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B诗中表示色彩的词有:白、绿、红。
C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向、歌、浮、拨。
5、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赏析:
A“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出自一首构思巧妙的咏(风)诗。
B“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猜一自然现象( 风 )。
C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
D“三秋”的意思是 深秋
E“解”的意思是 能够。
6、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A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 ,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B写春风或含有比喻的诗句是“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写柳树的诗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南宋诗人。
7、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A表现诗人离家久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B描写儿童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A诗中描写黄河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B表达战士们孤单与愤怨诗句:羌(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凉州词》唐 王之涣
D玉门关:汉武帝置,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9、登鹳(guàn)雀楼
(唐)王之焕(huà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A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唐)王之涣在《登鹳(guàn)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芳芳数学考了99分,有点得意,爸爸对她说:“取得好成绩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力争更上一层楼,好上加好。”
D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更上一层楼。E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更上一层楼 。
E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
C请你写出其他的激励人们的诗句(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10、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A表达诗人对春天爱怜与珍惜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唐朝孟浩然《 春晓》中的句子,他和 王维齐名,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11. 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正文]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本人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初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本人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能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抽象逼真的,确实是一首好诗。